[发明专利]一种螺旋对称流厌氧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4218.6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光;徐晓雪;薛罡;崔彦召;刘宁;刘洪波;黄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 对称 流厌氧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对称流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当前,工业废水中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有效治理是废水处理领域的难题之一,也是实现COD(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的关键。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是指由造纸、皮革、食品等行业排出的COD在2000mg/L以上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如果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缺氧等严重水体污染。
一般的物理化学法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不佳,厌氧生物法是目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效果较好也较成熟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厌氧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在毋须提供外援能量的条件下,以被还原有机物作为受纳体,同时产生有能源价值的甲烷气体。近年来厌氧反应器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自从1974年Lettings等发明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和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以来,生产性的厌氧反应器已获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1年,世界上已有2000多个不同类型的高效厌氧反应器用于啤酒、造纸、淀粉、化工、酒精等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螺旋对称流厌氧反应器,布水均匀、不易堵塞、趋于平推流态、处理效率高、液固传质效果好、耐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强、减少中间产物抑制,能有效持留颗粒污泥和可回收碱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螺旋对称流厌氧反应器,包括布水区、反应区、三相分离区,所述的反应器由下至上分别为布水区反应区、三相分离区;所述的布水区包括底板、下柱体,所述的底板上表面连接下柱体;所述的下柱体下部一侧设有清空口,中部一侧设有倒喇叭口形进料管,上端设有同心锥布水器;所述的反应区包括中柱体,所述的中柱体包括旋流反应区、自由空域区;所述的旋流反应区内部由下至上螺旋对称布置有第一旋流板、第二旋流板、第三旋流板,所述的第一旋流板下侧为第一集气室,所述的第一集气室一侧设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的第一集气室内且位于第一排气管下方设有循环旋流管第一段,所述的第二旋流板下侧第一旋流板上侧为第二集气室,所述的第二集气室一侧设有第二排气管,所述的第二集气室内且位于第二排气管下方设有循环旋流管第二段,所述的第三旋流板下侧第二旋流板上侧为第三集气室,所述的第三集气室一侧设有第三排气管,所述的第三集气室内且位于第三排气管下方设有循环旋流管第三段,所述的循环旋流管第一段上端连接循环旋流管第二段下端,所述的循环旋流管第二段上端连接循环旋流管第三段下端;所述的自由空域区内设有回流管;所述的三相分离区的外壳由下至上分别为锥体、上柱体、盖板,所述的上柱体内中部设有锯齿形溢流堰,所述的锯齿形溢流堰下方设有沉淀区,上方为第四集气室,所述的锯齿形溢流堰下部一侧设有出水管;所述的盖板中轴线位置设有排气管,所述的排气管下端连接倒喇叭形三相分离器,所述的倒喇叭形三相分离器上设有气压平衡孔,所述的气压平衡孔位于盖板和锯齿形溢流堰之间。
所述的布水区与反应区之间、反应区与三相分离区之间均通过法兰连接。
所述的同心锥布水器上端与布水区上端齐平,且四个锥角由高度相同、大小由大至小的4个同心锥依次相套组成,四个锥角θ1、θ2、θ3、θ4、的大小为7.5°~32.5°。
所述的反应区高径比为1∶4~6;所述的旋流反应区和自由空域区体积比为1∶3~5。
所述的循环旋流管第一段、循环旋流管第二段、循环旋流管第三段螺旋对称布置,相邻的循环旋流管段落相互错开120°螺旋上升。
所述的第一集气室、第二集气室、第三集气室螺旋对称布置,相邻的集气室相互错开120°螺旋上升。
所述的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螺旋对称布置,相邻的排气管相互错开120°螺旋上升,所述的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分别离第一旋流板、第二旋流板、第三旋流板与中柱体外壁最高交点处距离大于或等于5cm。
所述的第一旋流板、第二旋流板、第三旋流板螺旋对称布置,相邻的旋流板相互错开120°螺旋上升;所述的第一旋流板、第二旋流板、第三旋流板与中柱体的夹角为30°~40°。
所述的循环旋流管第一段、循环旋流管第二段、循环旋流管第三段均与中柱体相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4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