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拉丝自动收尾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7726.X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4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张帆;朱刘盅;朱海洋;薛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天科技光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37/07 | 分类号: | C03B37/07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奚胜元 |
地址: | 226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可编程控制器 拉丝 自动 收尾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拉丝自动收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线检测光纤缺陷装置、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偏振膜色散扭搓自动弹开装置、可编程控制器和上位机;
在线检测光纤缺陷装置包括光纤测量探头和信号处理器,光纤测量探头安装在光纤涂覆固化炉下部拉丝塔架上,使光纤从光纤测量探头检测孔穿过,光纤测量探头通过信号通讯线与信号处理器连接;
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设置有两套,分别为一次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和二次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一次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安装在一次涂杯下部,二次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安装在二次涂杯下部,一次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和二次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均包括切光纤刀、双作用气缸、电磁阀、安装支架和接涂料盒;安装支架固定在拉丝塔架上,双作用气缸固定在安装支架上,气缸推杆前端安装接涂料盒,接涂料盒前端装有切光纤刀,电磁阀安装在拉丝塔架上,双作用气缸气源由电磁阀控制;
偏振膜色散扭搓自动弹开装置安装在二次涂覆固化炉下部,偏振膜色散扭搓自动弹开装置包括扭搓导轮、扭搓电机、自动弹开气缸和水平云台;水平云台安装在二次涂覆固化炉下部的拉丝塔架上,扭搓导轮安装在水平云台上,扭搓导轮由主动轮、从动轮构成,扭搓主动轮安装有扭搓电机,扭搓电机通过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进行扭搓运转来对光纤进行偏振膜色散的扭搓;自动弹开气缸安装在从动轮上,当光纤外观出现缺陷时,整个拉丝自动收尾控制系统按照设定的程序判断后动作,气缸带动从动轮弹开,停止扭搓;
可编程控制器以及上位机安装在主控电柜中,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控制线分别与在线检测光纤缺陷装置的信号处理器、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的电磁阀、偏振膜色散扭搓自动弹开装置的电磁阀相连,上位机通过通讯线与可编程控制器相连,用于监控显示实时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拉丝自动收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次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和二次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均包括切光纤刀、双作用气缸、电磁阀、安装支架和接涂料盒;安装支架固定在拉丝塔架上,双作用气缸固定在安装支架上,气缸推杆前端安装接涂料盒,接涂料盒前端装有切光纤刀,电磁阀安装在拉丝塔架上,双作用气缸气源由电磁阀控制。
3.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拉丝自动收尾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光纤拉丝生产过程中,在线检测光纤缺陷装置中的测量探头进行实时监控光纤外观,采集缺陷信号,通过信号通讯线传送当前光纤外观质量信号到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将检测结果传送到可编程控制器,当光纤外观质量正常,异常点个数为0时,拉丝自动收尾控制系统的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偏振膜色散扭搓自动弹开装置均不动作;当光纤外观质量出现异常时,如果程度较低,即探头在1min内采集到的光纤异常点个数少于3个时,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拉丝塔进行降速100m/min继续拉丝,自动收尾系统的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偏振膜色散(PMD)扭搓自动弹开装置不动作;继续检测,如果正常,由可编程控制器判断后保持拉丝速度在1000m/min~1500m/min;
如果再出现异常,异常点个数还是少于3个时,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的自动收尾系统的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偏振膜色散扭搓自动弹开装置不动作,降速拉丝生产;循环检测,保证速度在1000m/min~1500m/min;如果探头检测光纤出现异常,异常点个数大于3个,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自动收尾系统的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偏振膜色散扭搓自动弹开装置动作,自动切断光纤及接涂料装置的气缸动作,切光纤刀弹出切断光纤,同时接涂料盒接涂杯滴漏的涂料,偏振膜色散扭搓自动弹开装置中的气缸动作,弹开从动轮,使主动轮和从动轮分离,偏振膜色散扭搓装置停止扭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天科技光纤有限公司,未经中天科技光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772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