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8195.6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32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夏聪;罗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4 | 分类号: | H04W24/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王茹,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放站 设备 告警 通知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放站设备的维护技术,尤其涉及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领域,直放站设备大量应用,为了实时掌握直放站设备的运行状态,所有设备均要求接入统一网管操作维护平台(OMC),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将告警上报到OMC,运营商则通过OMC派发维护工单到厂家,同时通过OMC强大的统计功能定期出具分析报告,评估各厂家设备的性能,对各厂家进行考核。当前的问题是,第一,各厂家的维护人员只能通过OMC才能获取到自己厂家设备的运行情况,而OMC由运营商统一管理,管控存在困难;第二,当设备出现故障,再到运营商派单去维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后期维护时间紧张,特别是对一些有疑难杂症的站点影响更大;第三,由于设备接入OMC采用的是各厂家统一的监控规范,实际上,由于各厂家设备具体技术实现方式不同,规范并不能涵盖各厂家设备所有重要的监控参数,会出现部分参量无法监控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应用问题。第四,部分地区由于网管平台建设的滞后,造成设备在无OMC的情况下运行,从而导致了无法掌握设备实际运行状态的问题。各厂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般会采用两种措施,第一,在网管平台增加告警转发的功能,但这需要运营商支持,一方面网管平台需要开发此项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运营商许可配置厂家对应的转发参数,这种方式受制约很大,同时并不能解决厂家所有重要参数的监控问题;第二,定期派维护人员去巡检整个设备,此方法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及装置,能够通过远程监控简单、快捷地实时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降低维护成本。
本发明提供了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包括:
设置告警通知号码;
实时监测设备的告警和状态参数,当发现异常时记录下与所述状态参数相应的监测值;
根据所述监测值获取具体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描述信息、发现异常的站点编号和设备编号信息进行编码获取告警信息,将该告警信息向与所述告警通知号码对应的接收终端发送。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装置,包括:
号码配置单元,用于设置告警通知号码;
状态检测单元,用于实时监测设备的告警和状态参数,当发现异常时记录下与所述状态参数相应的监测值;
与所述状态检测单元、所述号码配置单分别相连的编码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监测值获取具体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描述信息、发现异常的站点编号和设备编号信息进行编码获取告警信息,将该告警信息向与所述告警通知号码对应的接收终端发送。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无需运营商的协助即可方便地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而且不受现有的网管平台的限制,不需专用的设备操作维护终端即可简单地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控,大大降低维护投入的成本。另外,还节省了派遣维护人员巡检整个设备各个部分的运行状态,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的流程图,包括:
S101:设置告警通知号码;
S102:实时监测设备的告警和状态参数,当发现异常时记录下与所述状态参数相应的监测值;
S103:根据所述监测值获取具体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描述信息、发现异常的站点编号和设备编号信息进行编码获取告警信息,将该告警信息向与所述告警通知号码对应的接收终端发送。
本发明提供的直放站设备告警通知方法,当设备出现告警或参数异常时通过发送信息,简单直观的将相关信息告知维护人员。使维护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设备的异常情况,并及时进行维护管理。本方法操作简便,具有很高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81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