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8931.8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1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冯云;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66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51812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USB 3.0 A类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08年11月,由Intel、微软、惠普、德州仪器、NEC、ST-NXP等业界巨头组织负责制定的新一代USB 3.0(超高速USB)标准正式完成并公开发布。USB 3.0标准提供了十倍于USB 2.0的传输速度和更高的节能效率,可广泛用于PC外围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
USB((Universal Serial Bus 通用串行总线))标准的发展历程如下:第一版USB 1.0是在1996年出现,速度只有1.5Mb/s;两年后升级为USB 1.1,速度也大大提升到12Mb/s;2000年4月,目前还广泛使用的USB 2.0推出,速度达到了480Mb/s,但是,USB 2.0的速度早已经无法满足应用需要;2008年11月,USB 3.0也就应运而生,最大传输带宽高达5.0Gb/s。
USB 3.0标准中定义了A类(A type)插座(Receptacle)和插头(Plug), USB 3.0 A类插头可以和上一代的USB 2.0插座兼容对接。与上一代的USB 2.0 A类插座相比,USB 3.0 A类插头增加了5根端子(pin),一共是9根端子。增加的这5根端子分别为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接地端子、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上述9根端子尾部延伸出绝缘本体(housing)后端,用于和对应的电路板或线缆焊接,由于9根端子尾部排列较为密集,焊接过程中通常需要人工将端子尾部和线缆对齐进行焊接,容易发生扭线,影响生产效率,不利于量产时快速焊接组装,也不利于降低成本。此外,增加的5根端子通常是和绝缘本体之间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制程较为复杂,有必要进行改善。
因此,十分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易于快速组装的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快速组装的连接器。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固定导电端子的塑胶块、用于和对应连接器进行对接的对接部,导电端子包括具有弹性的接触部、尾部和连接接触部和尾部的中间部,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连接件,连接件上设置有前排导电接点和后排导电接点,所述对接部包括了前述连接件的前排导电接点、导电端子的接触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印刷电路板或柔性电路板或电镀有金属导电路径的塑胶板。
进一步地,所述前排导电接点上分别焊接有金属触点。
进一步地,所述前排导电接点包括两对高速差分信号接点及位于所述两对高速差分信号接点中间的接地接点。
进一步地,所述后排导电接点和导电端子的尾部排成一排或上下两排。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后端设置有用于收容导电端子的尾部的开槽。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前端面和相对的后端面,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和自主体部向前延伸而成的前端部,绝缘本体具有贯穿后端面并延伸到前端部的用于收容连接件的收容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对应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部位设有供接触部穿过的穿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未与连接件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为USB 3.0 A类插头或插座连接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的连接器采用了连接件,该连接件可以为PCB、FPC、电镀有金属导电路径的塑胶板,如此设置,可以大大提升量产时连接器的组装效率,进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连接器的部分组合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连接件(PCB)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图5为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器的部分组合示意图。
图6为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三实施例中连接器的部分组合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导电端子和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组合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11为第四实施例中连接器的连接件和金属触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89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骨科增生性疾病的增生打磨带
- 下一篇: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碰撞能量释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