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规则角度弯头现场坡口加工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9234.4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1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王耀华;何永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10 | 分类号: | B23K31/1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廖世传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规则 角度 弯头 现场 加工 工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施工,具体说是一种不规则角度弯头现场坡口加工工艺,也可称为不规则角度弯头现场坡口线式切割法。
(二)背景技术:
化工设备管道现场施工中,管与管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直管和弯头连接,弯头基本上采用标准的90°弯头。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在乙烯装置裂解炉工程施工中,上升降液管的安装是重点且还是难点,难点在于其管与管之间的安装角度复杂,必须通过不规则角度的弯头(例如84.3°弯头、87°弯头和60°弯头)和直管段来实现连接。在传统施工中,往往采取在工厂中将90°弯头预制成相应角度的半成品弯头,现场再进行二次加工预制后安装,由于现场管线数量众多,弯头现场加工量大,且现场手工切割的弯头坡口难以打磨,而且质量不好,无损检测合格率受到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也难以保证。
其它装置施工中类似的情况(采用不规则角度弯头)也时常出现,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不规则角度弯头现场加工工艺成为必要。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从质量、进度和施工成本方面均优于传统手工切割的不规则角度弯头现场坡口加工工艺。
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不规则角度弯头现场坡口加工工艺,是采用管道切割机对90°弯头进行现场切割,使其成为满足不同角度管道安装连接的不规则角度弯头,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准备可在回转平台转动的辅助转管,所述辅助转管的口径与90°弯头口径一致。
2、确定不规则角度弯头与90°弯头的角度差,并将辅助转管的一端面加工成与所述角度差一致的斜面。
3、将90°弯头的一端与辅助转管的斜面点焊连接。
4、确定将90°弯头制作成不规则角度弯头应切割的弯头中线长度,并在90°弯头两侧中线位置标记出来,作为切割时的初始点。
5、调整管道切割机位置使其割嘴对准90°弯头上标记的切割初始点,随后按正常切割管道的方式进行切割。
对于小角度弯头(如小于或等于60°的弯头)的加工,由于管道切割机的割嘴无法到达有效切割位置而不能一次性加工完成,而需先采用手工切割方式对90°弯头进行预切割,使预切割弯头保留与所述辅助转管斜面角度一致的待切割角度,将弯管的预切割面与辅助转管的斜面点焊连接后,再按相同的中线长度,在预切割弯头两侧中线位置标记初始点,然后用管道切割机进行切割。
通常采用AUTOCAD放样法确定应切割的弯头中线长度。
现场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90°弯头重量往往较大,为保证辅助转管在回转平台上的位置平衡,可于辅助转管的另一端设置配重管。
所述管道切割机常用磁力管道切割机。
本发明较传统手工切割方法的优点所在:
1、在坡口切割效果方面。手工切割法坡口端面不平齐,因断点较多导致表面凸凹不平,为下一步的打磨带来很大的工程量,而且打磨效果也不是十分良好;而本发明工艺则可以做到坡口端面平齐、表面平整规则,表面不平点大大减少(一般为起始点位置1个)。
2、以要求工人的熟练程度而言。手工切割方法需要熟练技工;而本发明工艺需要一般技工即可。
3、每个不规则弯头从切割时间比较。以手工切割方法放样、描点到切割和坡口打磨需时间不少于4小时;而本发明工艺则基本上不需要放样、描点,切割和打磨仅2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4、从工人的劳动强度比较。本发明工艺相当于把圆周方向的坡口切割平面化,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不高,且降低了气割工人的工作难度和强度,切割出来的坡口规则,打磨时把切割时表层产生的氧化层打磨掉即可,所以大大降低了管铆工、切割工人和打磨工人的施工难度。
(四)附图说明:
图1(a)为用本发明工艺将90°弯头加工成84.3°弯头的图示。
图1(b)为用本发明工艺将90°弯头加工成60°弯头的图示。
图2为切割用辅助转管及配重管的结构及连接示意图。
图号标识:1、辅助转管;2、配重管;3、84.3°弯头;4、60°弯头。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介绍某乙烯装置中常见的上升降液管φ273×25.4碳钢90°弯头现场切割成84.3°弯头3和60°弯头4的加工工艺,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92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胶气囊轮胎
- 下一篇:一种美容散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