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及其选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9806.9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赵静;曹科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41/02 | 分类号: | F16C4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轴向 装置 及其 选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的选配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主轴上安装双半内环轴承,由于航空发动机的功重比要求,轴承的径向尺寸受到限制,因此,当轴向载荷较大时,需用一对双半内环轴承来承担。
现有技术是通过匹配轴承内、外径和轴向游隙值,并磨配外环和内环的高度差,然后成对供应。这种技术对轴承的制造精度,特别是磨配外环和内环的高度差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的,消除轴向游隙值后,两轴承内、外环高度差的差值应不大于0.0015mm,因此其制造成本很高,制造难度很大。
即使两轴承各方面均满足要求,在精度要求范围内也还是有一定的制造误差,从而造成两轴承轴向载荷不可能实现基本均载。这杆,承担重载荷的轴承的寿命将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及其选配方法,以解决两个轴承配合工作时,承担载荷不均衡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包括轴、套装在轴上的两个轴承及抵挡在任意一个轴承的外环端面的挡块;每一个轴承包括外环,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包括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安装在轴承的外环端面和轴承的外环端面之间。
进一步地,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还包括套装在轴上的挡圈,挡圈的相对两端面分别抵顶在两个轴承的内环的端面之间。
进一步地,弹性元件的弹性力等于与轴承的预紧力F0。
进一步地,弹性元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每一个轴承的内环分别包括两个相同结构的半内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的选配方法,其包括对上述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进行选配,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计算轴承的预紧力F0,其中,预紧力F0=(F-2kδ)/2,其中,F表示轴在稳定工作状态下的轴向工作载荷,k表示弹性元件的弹性系数,δ表示与挡块相互抵挡的轴承的轴向游隙值;
步骤S2:根据预紧力F0和轴向游隙值δ,确定弹性元件;
步骤S3:根据弹性元件的刚度以及预紧力F0,获得长度确定的挡圈。
进一步地,挡圈的长度与弹性元件弹力等于预紧力F0时的长度相匹配。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及其选配方法,在两个轴承之间安装有弹性元件;通过计算装配状态下轴承的预紧力F0,结合该轴承的游隙轴δ,确定弹性元件,再获得挡圈的长度;将本发明安装完成后,本发明的两个轴承能够承担相同大小的载荷,实现均载。本发明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都比较低,且两个轴承的均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包括轴1、套装在轴1上的两个轴承2、3、安装在两个轴承2、3之间的弹性元件4、挡圈5和挡块6。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3均为角接触球轴承,且轴承2、3的内环分别包括两个相同结构的半内环。
具体地,弹性元件4的两端分别安装在轴承2的外环的端面和轴承3的外环的端面上。优选地,弹性元件4为弹簧。挡圈5套装在轴1上,且挡圈5的相对两端面分别抵顶在轴承2的内环的端面和轴承3的内环的端面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挡块6安装在轴承2的外环上,以阻挡轴承2的外环向左运动。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挡块6也可装在轴承3的外环,以阻挡轴承3的外环向右运动。
选配上述轴承的轴向均载装置的弹性元件4和挡圈5,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1:计算轴承的预紧力F0;
F0=(F-2kδ)/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98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铠装移开式交流开关计量柜
- 下一篇:温控加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