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裂褶菌高产子实体菌株及返生态立体栽培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060405.5 申请日: 2012-03-09
公开(公告)号: CN103299822A 公开(公告)日: 2013-09-18
发明(设计)人: 李梦杰;洪俊彦;李荣春 申请(专利权)人: 普洱滇洪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G1/04 分类号: A01G1/0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65000 云南***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株裂褶菌 高产 实体 菌株 生态 立体 栽培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系食药用菌菌株驯化和栽培领域。

背景技术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地方名:鸡毛菌子(湖北),鸡冠菌(湖南)、树花(陕西),白蕈、白参、天花蕈(云南),小柴菰(福建),八担柴(通称)。隶属于真菌界(Mycota),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它是一种生于夏秋季节腐木上的名贵野生食药用菌,裂褶菌子实体幼时,质嫩味美,具有特殊的浓郁香味,云南采食裂褶菌的历史悠久,视其为高档食用菌,并有产品出口。裂褶菌的氨基酸含量很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裂褶菌子实体中的氨基酸总量为5.51%,其中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为40.83%。已研究表明裂褶菌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消炎、抗辐射等多种生理活性,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目前裂褶菌多糖已被开发成抗肿瘤制剂,结合放化疗用于治疗子宫颈癌、胃癌和乙肝病毒等的治疗中。然而,直至今日,裂褶菌的栽培规模却依然很小,制约的因素主要是由于人工栽培的裂褶菌生物转化率低,产量不稳定。目前尚无高产菌株及返生态立体复合栽培模式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人工驯化了一株裂褶菌高产子实体菌株,及创新了目前报道的裂褶菌栽培方式,首次将裂褶菌返回至自然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茶园、咖啡园、林地的小区域环境,不仅提高了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土壤肥力,而且还提高了裂褶菌人工栽培的产量,提高了品质。

裂褶菌GGHN08-26在“茶-裂褶菌”返生态立体复合栽培模式中,生物转化率达到45.8%;返生态裂褶菌的氨基酸含量为17.805%,为野生裂褶菌的3倍;返生态裂褶菌的多糖含量为24.1%,为人工栽培裂褶菌的80倍。本发明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野生菌株收集及驯化。将野外菇木分离的大量菌株首先通过出菇实验印证,然后通过菌丝生长速度测定试验、抗杂能力试验、以及出菇试验,最终筛选得到菌株为裂褶菌GGHN08-26。该菌株采自滇中地区,宿主植物为滇刺枣Ziziphus mauritiana Lam.2.该菌株属于木腐菌,具有较强的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的能力,在含有葡萄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基质上生长良好,同时也需要钾、镁、钙、磷等矿质元素和少量维生素。3.该菌株最佳栽培配方为棉籽壳45%、木屑30%、麦麸15%、玉米面8%、石灰1%、糖1%。4.返生态栽培过程中首先是整理沟面、开沟,将茶行间的杂草处理干净,最好将杂草连根拔去,在茶树行间、咖啡树行间或林间开一条宽35cm,深15cm的沟。其次是菌包处理与摆放,将菌包的袋子用小刀划破,将整个聚乙烯(聚丙烯)塑料袋撕去,如果菌包有部分污染,用刀把污染部分除去,有条件的情况下,再用石灰水浸泡一下污染部位,脱袋后横置于沟,菌包之间间距2-3cm左右,全部菌包摆放完全以后,充分灌水一次。最后是覆土,待沟间水分全部淹下去以后,用细土覆土,填满缝隙和菌包表面,覆土厚2-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5.在出菇管理过程中,采摘标准为裂褶菌菌盖未完全开展,颜色为乳白色时最佳,采摘时,手握菌柄基部,整丛摘下。在出菇期间每天采完菇以后喷水一次,喷水以湿润表土为宜。待第一潮菇出菇完全以后,停止喷水,养菌8-10天,然后充分灌水一次出第二潮菇。

具体实施方式

1.菌株的驯化选育:

首先通过菇木分离的方法从野外获得大量菌种,具体措施:去除菇木上的子实体,用酒精棉球擦拭菇木、手、手术刀等用具,将擦拭过用具的棉球用火点燃灼烧手术刀,通红后冷却,轻轻削去着生子实体的菇木表皮,然后再一次灼烧手术刀,待冷却后,用手术刀在去皮后的菇木位置切取下块菇木接入装有PDA培养基的离心管中。

然后通过纯化及出菇试验验证,具体措施:将在野外菇木分离的菌种带回实验室转接到灭好菌的PDA培养基上,直至菌落纯净方可。将纯化后菌种接种到灭好菌的培养料上,25℃暗培养,待菌丝长满菌袋移至出菇菇,初筛出菇产量较高菌株。

将初筛后菌株进一步复筛,通过抗木霉、绿霉等抗杂试验,筛选抗杂能力强,出菇稳定的菌株。

通过以上试验,最终筛选出的菌株为GGHN08-26。

2.最佳出菇配方筛选

通过不同配方比较试验,最终确定以棉籽壳、木屑/竹屑、麦麸、玉米面等为原料,该菌株有最高产量,各成分具体配比为:棉籽壳45%、木屑/竹屑30%、麦麸15%、玉米面8%,石灰1%、糖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洱滇洪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普洱滇洪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04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