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0735.4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2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广木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G3/20 | 分类号: | G09G3/20;G09F9/3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高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驱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进行三维显示的显示装置及能够进行三维显示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大至电视接收机等的大型显示装置,小至移动电话等的小型显示装置,各种各样的显示装置已在市场上普及。由于今后对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的需求而不断地对其进行开发。近年来,为了能够再现更具有真实感的图像,已开发出能够进行三维显示的显示装置。
作为进行三维显示的显示方式,有利用眼镜分离左眼看见的图像与右眼看见的图像的方式(也称为图像分离方式)及通过在显示部附加用来分离左眼看见的图像与右眼看见的图像的结构来实现裸眼三维显示的裸眼方式。利用裸眼方式的三维显示不需要另外准备眼镜,所以更为方便。利用裸眼方式的三维显示已逐渐普及到移动电话及便携式游戏机等中。
作为利用裸眼方式的三维显示,已知在显示部附加视差屏障的所谓的视差屏障式(parallax barrier method)。由于视差屏障式的视差屏障为条状的遮光部,所以当从三维显示切换到二维显示时会导致分辨率下降。因此,当采用视差屏障式时,提出以下结构:当切换二维显示与三维显示时,使用具有被构图的透明电极的液晶面板,并通过控制对该透明电极施加的电压来控制利用液晶层的透过或遮光,由此切换视差屏障的有无(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5-258013号公报
但是,当利用视差屏障式进行三维显示时,显示画面与观察者的 眼睛需要处于特定的位置关系。
<在观察者接近三维显示装置时发生的问题>
以下,参照图10A说明利用视差屏障方式进行三维显示时的相对于像素的观察者的眼球的位置及设置在观察者与像素之间的视差屏障的模式。图10A示意性地示出观察者的视点、沿经过观察者的左右眼球的平面截断的显示面板700以及视差屏障690的截面。在视差屏障中交替地设置有透光区域和遮光区域,并且作为视差屏障的模式主要使用条纹状的模式。另外,图10A示出横截条纹状的视差屏障的截面。在显示面板700中设置有用于左眼10L的第一像素区域710和用于右眼10R的第二像素区域720,并且在第一像素区域710与右眼10R之间及第二像素区域720与左眼10L之间形成有视差屏障690。在上述位置关系中,视差屏障690用作遮蔽左右眼睛的每一个的挡板。结果,观察者的左眼10L看到左眼用显示的第一像素区域710,而观察者的右眼10R看到右眼用显示的第二像素区域720,以视觉确认三维显示。另外,在右眼10R上示出观察者10的右眼10R看到的影像,并且在左眼10L上示出观察者10的左眼10L看到的影像。
接着,参照图10B说明观察者接近显示面板的情况。在观察者接近显示面板时,左眼10L看到与第一像素区域710相邻的第二像素区域720的一部分,而右眼10R看到与第二像素区域720相邻的第一像素区域710的一部分。结果,观察者的左眼10L不免看到右眼10R用显示的一部分,而观察者的右眼10R不免看到左眼10L用显示的一部分,由此难以以视觉确认三维显示。另外,在右眼10R上示出观察者10的右眼10R看到的影像,并且在左眼10L上示出观察者10的左眼10L看到的影像。在本说明书中,将观察者的左右眼睛中的一方不免看到不应该被该一方看到的另一方眼睛用显示的一部分的现象称为“串扰”。
<在观察者沿三维显示装置移动时发生的问题>
接着,参照图11A和11B说明重叠于显示面板的外围部的视差屏障的模式与重叠于显示面板的中央部的视差屏障的模式的差异。显 示面板700是观察者10与显示面板700的中央部(为了方便起见,在图中以箭头表示)相对而使用的三维显示装置。在该中央部中,视差屏障的中心与彼此相邻的右眼用像素-左眼用像素间边界一致。在图11A所示的显示面板700的中央部,示出包含在第一像素区域710中的左眼10L用像素和包含在第二像素区域720中的右眼10R用像素。着眼于以一组右眼用像素和左眼用像素为下底且以其视差屏障的遮光部为上底的梯形,在显示面板700的中央部,该梯形(在附图中,以浓的阴影线表示)在左右方向上均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07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拾波器和驱动装置
- 下一篇:着色感光性树脂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