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1439.6 | 申请日: | 2012-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2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凯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州市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设备 控制 系统 方法 | ||
1.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包含钥匙、移动设备、锁闭系统在内的锁个组件,其特征是:利用现有的移动设备本身的外部链接功能,如:wifi,蓝牙、红外等,锁闭系统和移动设备之间,需要进行包括显示名称、密码、动态密码在内的多重安全验证并重新设定的过程,通过移动设备向锁闭系统发出开锁和上锁的指令,让锁闭系统执行开锁和上锁的操作,实现开锁和上锁的过程,主要包括移动设备、客户端、指令接收和处理系统、锁闭执行系统、机械锁、操作钥匙、警报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客户端是一种基于手机操作系统开发的程序,装载于移动设备程序中,其本身通过手机内置、数据传输、网上下载在内的互联网链接规范传输办法进入移动设备,该客户端可以通过在移动设备上面显示自身的界面,让使用者进行相关的设置和操作,同时按照本发明的要求,对于使用者的设置和操作进行执行,与此同时,客户端除了设置并显示自身显示的账户名称、账户密码密码、自动生成的动态密码外,还可以发送执行包括开后备箱、开油门盖、开汽车电源、开发动机在内的指令代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指令接收和处理系统位于锁闭系统的内部,能够从外部接收各种现有的移动设备使用的规范的信号,包括wifi、蓝牙、红外等规范标准连接;同时,能够对于这些移动设备进行识别,将符合条件的设备连接,同时允许设备向自身发射相关的命令,并对设备发射的命令进行执行;与此同时,本系统还具备管理连接用户的功能。
4.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次使用或者第一次进行配对的时候,需要钥匙进行权限的提供,将钥匙旋转到指定的角度而且在指定的角度停留指定的时间,才能开启锁闭系统的首次配对设置功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在部分实例中,需要进行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移动设备进行动态配对时,当钥匙旋转至指定的位置,并保持该位置达到指定的时间以后,第一个移动设备配对成功以后,如果用户不将钥匙旋转离开指定的位置,锁闭系统自动进行第二个移动设备的搜索和配对过程。
6.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锁闭系统在没有钥匙进行权限提供的时候,本身对于外部为不可见,即其他的设备无法发现锁闭系统,而锁闭系统会自动对于外部没有设置为不可见的移动设备进行搜索,当第一次配对的功能权限开启时,锁闭系统不对设备进行账户和密码的核对,只要是可以配对的设备,里面有安装客户端,均有权限进行配对;配对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动态密码的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动态密码的设置,需要移动设备和锁闭系统进行交换,锁闭系统的交换动态密码的过程为:
a)锁闭系统发送密码至移动设备;
b)移动设备受到锁闭系统的密码,保存至自己的数据库,并生成一个自身的密码,将锁闭系统的密码和移动设备自身的密码发送出去;
c)锁闭系统接收到移动设备发送过来的自身密码和移动设备密码,确认了自身的密码已经准确地被移动设备接收,并收到了移动设备的密码,将移动设备的密码保存起来,然后再次将d)移动设备的密码发送出去;
e)移动设备收到锁闭系统的密码,发送确认信息出去;
f)锁闭系统收到确认信息,最后发送确认信息,进入待机模式;
g)移动设备收到确认信息,通过移动设备给用户发出提示音,同时进入待机模式;
上述流程中,任意流程出现失败,均自动进行上一流程,当失败的次数达到锁闭系统所规定的次数时,停止动态密码的交换。
8.移动设备控制锁闭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在锁闭系统和移动设备进行过配对以及密码交换以后,锁闭系统会隐藏自身,只有当符合自身数据的移动设备名称出现时,才主动与其进行配对;并根据信号的强度,对移动设备与自身的距离进行判断,当信号强度达到了指定的强度,代表持有移动设备的用户已经靠近锁闭系统时,即开启与移动设备的密码交换过程来解锁,在进行完成一次解锁以后,开始密码的替换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凯,未经李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143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持装置
- 下一篇:脉冲电沉积Ni-Co-P/HBN复合镀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