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逻辑器件及其机械防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2190.0 | 申请日: | 2005-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7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高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瞩宇 |
主分类号: | E05B37/00 | 分类号: | E05B37/00;E05B37/20;E05B17/20;E05B17/22;E05B45/06;E05B63/14;B60R25/02;B60R2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喻学兵 |
地址: | 315207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逻辑 器件 及其 防盗 装置 | ||
本发明申请是申请号为200510083428.8、申请日为2005年7月12日、名称为机械逻辑器件及其机械防盗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逻辑技术,尤其涉及机械的数字逻辑控制应用技术、机械逻辑器件和应用机械逻辑器件的防盗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关于本发明中机械逻辑器件,本发明同一发明人于2003年5月30日申请的中国专利《机械逻辑应用方法和逻辑器件及表达连接方法和应用装置》(申请号:03129048.5,公开日:2004年12月8日)和PCT申请《机械逻辑应用方法和机械逻辑器件及其机械逻辑数码锁》(PCT/CN2004/000529)中提供的机械逻辑应用方法的机械逻辑器件,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并不方便,如设备安全控制、保安防盗领域使用会用较多逻辑器件;另外,本发明还涉及防盗装置,目前具有的防盗装置,以防盗门为例,主要方法是增加锁点及增加关键处的结构强度,如采用防钻钢板,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防盗效果,但是,其结构与所应用钥匙锁具本身的局限性尚存难以克服的薄弱环节,例如可以用万能钥匙打开,或者用手动工具如手电钻将门锁钻开,或把锁具取下,门也就随之开启,按《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GB17565-1998》防盗较高的B级的防盗门在规定的破坏工具如电钻、锤、凿等,按其薄弱环节能够抵抗非正常开启的净作业时间为不小于30min,防技术开启不小于5min,如符合这个时间要求,防盗门如打开,也符合防盗门的标准,这就是现有技术存在的最大缺点;另外,因防盗目的,为使不从门进入的非法人员不能从室内开启防盗门,常采用双锁头锁具内锁方式,但其带来的问题是,一是麻烦,正常出门时也要用钥匙开门,而最大的问题是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往往使室内人员无法及时出门,人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证,即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本发明补充机械逻辑应用方法的机械逻辑器件,对于工业的安保方法,其过程是“检测一逻辑判断和运算一保护执行或指令输出”,从这一过程出发,运用机械逻辑应用方法,研发出方便上述过程应用的机械逻辑器件或结构,在原来的双位器件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具有外定位锁定机构或外锁定机构的混双位器件、轮式双位器件、轮式计数器、位移式控保器、逻辑操作器和混合式数码锁等。例如测容器液位的浮筒,机器部件运转的极限位置、电气开关位置等均可通过混双位器件地外定位锁定机构直接参与逻辑控制;位移式控保器集检测控制保护于一体,逻辑操作器如机械手,可按运算指令执行保护操作;混合式数码锁简化了数码锁结构,并结合外部条件参与控制。
这些机械逻辑器件尤其方便在工业安全控制、设备保安和防盗装置中应用,拓宽了机械逻辑应用方法的应用领域。
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防盗领域存在的结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防盗装置,以上述同样的设计思路,对所需防盗物或防护物的正常开启或取下操作和非正常过程作出逻辑判断,并作不同的逻辑控制处理,以达到防盗的目的,例如:防盗门的关键是锁具,为杜绝技术性开锁,设计一种如多重数码锁,只要有误码输入,使其多重自锁,以杜绝技术性开锁;对于用钥匙的锁具则可采用防试开锁体,其为原配钥匙和万能钥匙开锁时的不同动作,做出防试开逻辑程序模块,以使万能钥匙的试开动作无效,从而避免技术性开锁;对照防盗门的破坏性开锁开门,将破坏过程中物理过程和机械改变,可采用位移式控保器对门进行二次锁止或用防盗栓在门框内将锁舌锁住,以达到即使拆除锁具,门上已开洞,门仍可牢固锁止而无法打开。又如室内有人时,防盗锁可选择“内开”功能,即室内人员可随意开门而无须钥匙,如选择“内禁”功能时,在室内就不能开门出去,实现防盗目的,而且完全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存在人生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瞩宇,未经高瞩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21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