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虱螨脲和烯啶虫胺的悬浮剂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2985.1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3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胡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7/34 | 分类号: | A01N47/34;A01N43/40;A01N25/04;A01P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13201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虱螨脲 烯啶虫胺 悬浮 | ||
本专利申请是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0810163725.7申请日:2008-12-31,发明创造名称:含虱螨脲和烯啶虫胺以及有机硅增效剂的杀虫组合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用杀虫组合物,尤其涉及含虱螨脲和烯啶虫胺以及有机硅增效剂的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视,进而对农药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毒有机磷农药由于毒性和环境问题而逐渐被淘汰。近几十年来研究开发了许多新型高效、低毒的药剂代替高毒有机磷农药。我国农药品种和剂型很多,有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危害,而且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药残留时间长,有不易清除,对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等缺陷。
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害虫,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比不上害虫产生抗性的的速度。因此,对于防治对象一致,但作用机理不同的不同成分的药剂进行混配,是一种作最佳的选择,如果有合理的配比,常常可以产生增效作用,使防治效果显著优于两种单剂的作用。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虫剂在农业害虫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连续使用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使用次数多会造成多环境的污染等等,而通过两种作用机理不一样的活性组分的药剂混配,能够有效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同时利用两种作用机理不一样的活性组分混配产生的增效作用,可以提高防效,减少有效成分的使用,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现有技术成本高、防治效果单一、容易产生抗性、使用量大等缺点,提供一种使用成本低、对人体、环境友好、持效期长、不易产生抗性同时又提高了药物有效成分利用率的虱螨脲和烯啶虫胺以及有机硅增效剂的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含虱螨脲和烯啶虫胺以及有机硅增效剂的杀虫组合物,其包括虱螨脲、烯啶虫胺、有机硅增效剂以及其它助剂、赋形剂,其中各组分占总重量的百分比为:
虱螨脲 占0.1%~30% ;
烯啶虫胺 占0.5~70% ;
有机硅 占 0.1%~30%;
助剂 占10%~50%;
赋形剂 占5%~50%。
作为优选,所述有机硅是指含三硅氧烷或改性三硅氧烷结构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包括单一的有机硅,或两种及以上有机硅复配或有机硅与其它助剂的复配。
作为优选,所述助剂是包括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9-15)、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NPEP0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2020)、土温20-24(T-20-24)、EO-PO嵌段型表面活性剂(EPE)、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C-90-100)、苯乙烯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宁乳)、二苯基联苯醛聚氧乙烯醚(农乳)、苯乙烯醛苯酚聚氧乙烯醚(60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105)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所述赋形剂包括二甲苯、丙二醇、甲苯、溶剂油、硅藻土、陶土、白碳黑、水、元明粉、糊精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配制剂型可以是乳油、水剂、微乳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或种衣剂。
虱螨脲(Lufenuron), 化学名称:RS)-1-[2,5-二氯-4-(1,1,2,3,3,3-六氟丙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是由瑞士先正达公司开发,CAS:103055-07-8,其中5%乳油商品名为美除。
虱螨脲属苯甲酰脲类杀螨、杀虫剂,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是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主要用于防治夜蛾、棉铃虫、豆荚螟、蓟马、锈螨、潜叶蛾、飞虱、叶蝉等。具有胃毒、触杀作用,具有独特杀虫机理:抑制昆虫脱皮,杀虫、杀卵效果好,其特点是:①低毒,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②对虫卵、大小龄虫都有效,持效期长达14天;③渗透性强,正面喷药,背面死虫、死卵;④耐雨水冲刷,喷后15分钟下雨不影响药效。
在我国,由于虱螨脲进口价格高,使用面积只局限于经济附加值高的部分蔬菜和果树上,应用面积较小,不能更广泛地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上使用,且虱螨脲在国内外文献较少应用在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上的害虫防治。
烯啶虫胺(Nitenpyran), 化学名称:(E)-N-(6-氯-3-吡啶甲基)-N-乙基-N'-甲基-2-硝基亚乙烯基二胺。该品种由日本武田公司开发,CAS:150824-47-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29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