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式吸盘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3173.9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伟光 |
主分类号: | F16B47/00 | 分类号: | F16B4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4754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吸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吸盘。
背景技术
传统的橡胶吸盘容易在物体表面留下痕迹,而且不适用于粗糙、多孔等表面不平整的物体。
发明内容
非接触式吸盘,又称为悬浮吸盘,是针对传统橡胶吸盘容易在物体表面留下痕迹且不适用于粗糙多孔等不平整表面物体的缺陷而设计的。通过压缩空气的流动,实现一定空间内的相对真空,从而吸附物体。
非接触吸盘是利用伯努力原理,吸盘通过盘体和导流芯子的组合,在吸盘两个对应端面形成一个上下导通的通孔,空气从通孔上端进入,再从另一端的喷气口中喷出。当气体遇到工件后,从喷气口所在端面的中心沿吸盘盘径向外水平方向迅速扩散,由压缩空气带走局部空气而形成当前一个密闭空间,使得喷气口端面的中心及周边气压低于外部气压,由于压缩空气在腔体内部形成漩涡后沿水平方向向外均匀喷出,压缩空气流出对工件的向下的作用力减到最小值,压力差形成的吸附力大于工件自身的重力和压缩空气流出时对物体的向下的作用力之和,工件就被紧紧吸附在吸盘上。
与传统的吸盘相比,它仅有几个点与物体接触,不会在物体表面留下痕迹,且能够吸附粗糙、多孔等表面不平整的物体。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剖面图;
图2绘示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俯视图;
图3绘示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剖面图;
图4绘示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俯视图;
图5绘示为第三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剖面图;
图6绘示为第三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俯视图。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叙述将会配合图式对本发明的各项模块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绘示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剖面图。请参照图1,吸盘包括盘体1和导流芯子2,所述盘体1和导流芯子2组成一个完整的吸盘,在所述吸盘两个对应端面形成上下导通的气体导流通道3。盘体上端面5的中心是以便连接导流芯子的连接部13,盘体下端面6的中心是弧面导流面14,沿盘体1的中心线是柱形腔室12。该导流芯子2总体呈有弧度的锥形,导流芯子下端面8是平面,在导流芯子上端面7上打沉孔11。沉孔11底部有若干个放射状水平通孔15。导流芯子2从弧面导流面14一端倒扣设置在盘体1上,沉孔11底部的水平通孔15刚好对应柱形腔室12,弧形导流面14和导流芯子2配合而形成很精密的弧形放射空间,该空间呈放射状,该空间的下端即为该气体导流通道3的喷气口9,努力做到压缩气体水平吹出。盘体下端面6周围安装若干个支撑垫块4以方便空气流出。导流芯子下端面8略短于若干支撑垫块4的端面。
所述柱形腔室12可以使空气流出前在柱形腔室内部形成漩涡后沿锥形导流芯子水平均匀喷出,使气体流出时对工件的向下作用力减到最小值。
通过盘体1和导流芯子2的配合,压缩气体从锥形导流芯子2的沉孔11进入,经水平通孔15进入柱形腔室12,在柱形腔室12的控制下均匀向弧形放射空间的下端流动,从而形成了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气体导流通道3,使气体通过气体导流通道3沿吸盘盘径向外水平方向扩散,即气体流出后呈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图1中的箭头表示了该气体的流动方向。
图2绘示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俯视图, 标明了气体从吸盘底部呈水平方向发射状扩散。
图3绘示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吸盘剖面图。请参照图3,吸盘包括盘体1和导流芯子2,所述盘体1和导流芯子2组成一个完整的吸盘,在所述吸盘两个对应端面形成上下导通的气体导流通道3。从盘体上端面5的中心打沉孔21,沉孔21底部有若干小通气孔23,吸盘盘体下端面6的中心有圆形弧面沉槽24。导流芯子2具有一导流槽22,该导流芯子2从弧面沉槽24中心倒扣上去,沉孔21底部的小通气孔23刚好对应导流芯子2的导流槽22。弧面沉槽24和导流芯子2配合而形成很精密的弧形放射空间,该空间呈放射状,该空间的下端即为该气体导流通道的喷气口9,努力做到压缩气体水平吹出。盘体下端面6周围安装若干支撑垫块4以方便空气流出。导流芯子下端面8略短于该若干支撑垫块4的端面。
所述导流槽22可以使空气流出前在导流槽内部形成漩涡后沿导流芯子水平均匀喷出,使气体流出时对工件的向下作用力减到最小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伟光,未经王伟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31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氟维司群或其衍生物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变电站远程监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