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3630.4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8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彭赐光;王呈钰;洪崇阳;罗德亨;蔡政旻;赖明昇;黄任伟;庄淑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G02F1/1335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郭蔚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是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背光 模块。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具有低电压操作、无辐射线散射、重量轻以及体积小等传 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所制造的显示器无法达到的优点,因此 液晶显示器已成为近年来显示器研究的主要课题,且不断地朝向彩色化发展。 由于液晶显示器为非自发光型显示器,因此需要背光模块提供所需的光线,方 可达到显示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背光模块中所使用的发光 元件已逐渐从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转换成 更为环保的发光二极管。
当发光二极管被应用于背光模块中时,以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为例,发光 二极管通常设置于导光板的长边处或短边处。然因应产品朝向轻薄化与降低制 造成本的趋势下多会设法以较少数量的发光二极管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此时, 便多将发光二极管配置在导光板的角落处,以期能在数量及发光效率之间取得 平衡。
然而,以现有技术在将发光二极管配置在导光板角落处的情形时,仍需采 用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方能达到显示器所需的亮度。惟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意 谓着其尺寸也会较大,方能克服其散热问题。此举却导致发光二极管不易配置 在导光板的角落处,而与朝向轻薄化的产品趋势相冲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具有较佳的光传送效率与均匀度。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与一光源。导光板 具有一入光面、一反射面、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入光面连接第二侧面。 反射面连接在第一侧面与入光面之间。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为其延伸面相交的 两个平面。入光面为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一倒角平面。反射面为连接第 一侧面与入光面的一弧面。光源配置在入光面旁,以发射光线经由入光面进入 导光板。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与一光源。导光板 具有一入光面、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入光面与第一侧面间具有一圆角。 入光面与第二侧面间具有一钝角。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夹角小于90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具有一顶面,连接入光面、反射面、 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光源的光线从顶面的一显示区射出导光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区具有相接的一第一侧边与一第二侧 边。第一侧边对应第一侧面,第二侧边对应第二侧面。第二侧边的中心相对于 第二侧面具有一第一距离(D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入光面的延伸面与第二侧面的延伸面夹有 一第一角度(θ1)。入光面与第二侧面的连接处在顶面上的正投影,相对于第 二侧边的中心在第二侧面上的正投影具有一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 与第二距离(D2)定义出一第二角度(θ2),θ2=arctan(D2/D1),且 θ1=90°-θL-θ2,θL为光源在导光板中的发光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且θL为42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具有一厚度(H1),且一使用者 以一视角(θ3)观视该第二侧边,以定义出D1=H1*tan(θ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视角(θ3)大于或等于45度,以使该第 一距离大于或等于该背光模块的该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弧面的曲率中心位在该第一侧边上或其延 伸线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背光模块应用于一非10英寸导光板时,弧面的 曲率半径为R,其中R=3.34-D4 D4(D1-6.5)/(D2-107.35),D1为非10英寸导 光板的第一距离,D2为非10英寸导光板的第二距离,D4为非10英寸导光板的 入光面正投影在顶面上的一第四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弧面的曲率中心位在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 的交接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钝角=90°+θL+θ2,其中θ2=arctan (D2/D1),其中θ2=arctan(D2/D1),θL为光源在导光板中的发光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36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USB连接头
- 下一篇:光学粘合剂组合物、光学粘合剂膜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