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饮水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5061.7 | 申请日: | 2012-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0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李耀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耀强 |
主分类号: | A47J31/00 | 分类号: | A47J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288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饮水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微波对水及空气进行消毒的饮水机,属于饮水机的优化技术。
背景技术
饮水机已经是大部份城市家庭及办公室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但饮水机的应用存在几个安全隐患:一是饮水机在对加热水箱和制冷水箱注入水的同时,会有一部份空气进入饮水机主机顶部的水槽内,这些空气由于未经处理,带有细菌、病毒及粉尘,必然对水槽内的水造成污染;二是一桶水从放到饮水机上到用完的时间较长的话,随空气进入水槽内的细菌和病毒,就会在水中大量繁殖,由于现在的饮水机加热的温度大多没有达到沸点,既然饮用经加热的水,水中还是会有存活的细菌和病毒,给人体的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不仅能够对进入饮水机内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而且能够对加热水箱内的水进行消毒的饮水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寻找一种不仅能够对进入饮水机内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而且能够对加热水箱内的水进行消毒的微波饮水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微波饮水机,主要由主机、水桶组成,主机顶部设有水腔1,水腔上设有引水盘11,引水盘11中部设有进水顶针12,水桶中的水通过进水顶针上的孔进入水腔1;位于水腔下方的加热水箱2和制冷水箱3上分别设有出水阀、排污阀,加热水箱2和制冷水箱3分别通过设有单向阀的水管与水腔1连通;加热水箱2上还设有溢气管,溢气管的出口端设在水腔1壁上,主机内设有微波发生器4,微波通过波导管5进入加热水箱2;主机上设有空气过滤装置6,空气经过空气过滤装置6进入波导管5下部,在波导管5上部设有空气输送管与水腔1壁上的进气孔连通;水腔1为中空密封结构,使从顶针进入的水与外界的空气隔离。
在波导管5与空气过滤装置6之间设有送气管,在送气管与波导管5的连通位置设有屏蔽网,阻止微波进入送气管。
在波导管1与空气输送管连接的位置设有屏蔽网,阻止微波进入空气输送管。
在空气输送管内设有单向阀,空气只能从波导管5进入水腔1。
加热水箱2底部设有被屏蔽网覆盖的加热腔21,加热腔21下方的加热水箱2底部设有透波孔,透波孔被透波密封体22覆盖,波导管5位于透波孔下方;水从屏蔽网的网孔进入加热腔21,被微波加热。
在送气管或空气输送管上设有气压感应开关,当空气流动时,启动微波发生器4工作,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杀菌。
在主机外壳上设有空气过滤装置6的更换口。
有益效果:
1、 在饮水机内设置微波发生器及波导管,通过微波对加热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及消毒,不仅提高了加热效率及加热速度,也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
2、 外界的空气经过空气过滤装置过滤粉尘后进入波导管下部,经过微波杀菌后,再通过设在波导管的上部的空气输送管进入水槽,避免水槽中的水被外界进入的空气中的粉尘及细菌所污染,保障了饮用水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微波饮水机,主要由主机、水桶组成,主机顶部设有水腔1,水腔上设有引水盘11,引水盘11中部设有进水顶针12,水桶中的水通过进水顶针上的孔进入水腔1;位于水腔下方的加热水箱2和制冷水箱3上分别设有出水阀、排污阀,加热水箱2和制冷水箱3分别通过设有单向阀的水管与水腔1连通。水腔1内的水通过水管补充到加热水箱2和制冷水箱3中。
加热水箱2上还设有溢气管,溢气管的出口端设在水腔1壁上。当加热水箱2中的水被微波加热后,会产生水蒸汽,这些水蒸汽通过溢气管进入水腔内,被水腔内的水冷却,大部份重新凝结成水。
主机内设有微波发生器4,微波通过波导管5进入加热水箱2;主机上设有空气过滤装置6,通过主机外壳上的缝隙进入主机内的空气,或通过设在主机外壳上的进气口进入主机内的空气,经过空气过滤装置6过滤后进入波导管5下部,在波导管5内被微波杀菌及消毒,再通过设在波导管5上部的空气输送管进入水腔1。
水腔1为中空密封结构,使从进水顶针12进入的水与外界的空气隔离,避免水被空气中的粉尘、细菌所污染。
在波导管5与空气过滤装置6之间设有送气管,在送气管与波导管5的连通位置设有屏蔽网,阻止微波进入送气管。
在波导管1与空气输送管连接的位置设有屏蔽网,阻止微波进入空气输送管。
在空气输送管内设有单向阀,空气只能从波导管5进入水腔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耀强,未经李耀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50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管接头拧紧套具
- 下一篇:汽车主动悬架及电动转向系统一体化教学实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