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光板结构、背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6809.5 | 申请日: | 2012-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8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庄幸蓉;范富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S8/00;G02F1/1335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结构 背光 模块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导光板结构、背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已广泛应用于个人数字助理、笔记型电脑、数码相机、移动电话、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中。但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为非自发光性的,因此其需要借助背光模块才具显示功能。
液晶显示装置主要由一液晶面板及一背光模块所构成。液晶面板主要包括二片透明基板及一液晶层,且此液晶层配置在于此二透明基板之间。背光模块的出光面面向液晶层,以提供此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致使液晶显示装置达到显示的效果。
现有的背光模块大多采用冷阴极萤光灯管作为光源。近年来,由于光电元件技术水准的提升,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小尺寸、低操作电流、低功率消耗、寿命长与制作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因此,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已成为背光模块另一种新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背光模块通常直接采用白光发光二极管,或是同时混用多个红光发光二极管、绿光发光二极管与蓝光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以期能够获得适当色温的白光光源。
一般常见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将红光发光二极管晶片、绿光发光二极管晶片与蓝光发光二极管晶片封装于单一封装胶体中,通过各个发光二极管晶片所发出的红光、绿光与蓝光混合以形成白光。于此,在此架构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中,必须使用最少三个以上的发光二极管晶片,且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晶片通常个别进行驱动,通过控制通入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晶片的电流,以获得适当色温的白光。因此,此架构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不但成本无法降低,在驱动上亦较为复杂。
在另一种架构上,白光发光二极管可以是将蓝光发光二极管晶片与荧光粉封装于单一封装胶体中。在此白光发光二极管中,荧光粉被蓝光发光二极管晶片所发出的部分蓝光激发,而进一步发出黄光。然后,通过荧光粉产生的黄光与蓝光发光二极管晶片所发出的蓝光充分混光后,即可产生白光。然,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封装体一般是以点胶方式滴落到发光二极管晶片上,并经由加热固化而成,因此其表面大多是弧状曲面,使得封装体内荧光粉分布均匀性不易控制,进而导致所形成的白光源发光均匀性较差且发光效率较低。再者,由于此架构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在实施上需支付额外的权利金,因此在制造成本上并无法有效地减少。
发明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结构,其包括导光板、光转换元件和光学防潮层。
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而光学防潮层覆盖于入光面上。
光转换元件位在入光面上且位在导光板与光学防潮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前述的导光板结构和至少一点光源。
点光源对应光转换元件而设置,并且相对于光转换元件而位在光学防潮层的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入光面可具有至少一凹洞。于此,光转换元件位在各个凹洞中,且光学防潮层覆盖至少一凹洞。
其中,点光源对应于凹洞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导光板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形成一光转换元件在一导光板的入光面上,以及在具有光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覆盖一光学防潮层。其中,光转换元件位在导光板与光学防潮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前述的导光板结构的制造方法,以及设置至少一点光源在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结构的制造方法可还包括:于入光面上形成至少一凹洞。于此,光转换元件则形成在各凹洞中。
其中,点光源则对应于凹洞而设置。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导光板结构、背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利用光学防潮层将光转换元件与外界隔离,以避免光转换元件受潮加速其光转换效率的衰减。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3为第1及2图中切线I-I的截面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切线II-II的截面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图;
图7为图6中切线III-III的截面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图;
图9为图8中切线IV-IV的截面图;
图10为图1中切线V-V的截面图;
图11为图2中切线VI-VI的截面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68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