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炮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8300.4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4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李浩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强 |
主分类号: | F42D1/18 | 分类号: | F42D1/18;F42D3/04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梁翠荣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炮堵装置。
背景技术
爆破作业是采矿工程的重要环节,爆破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岩的产量及成本,据统计,爆破所花的炸药费用占矿石成本的15~25%。因此充分利用炸药的能量,提高爆破效果,一直是爆破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传统的工业爆破用的炮孔在装填炸药后,炮孔后端会留出一段空隙,用于装填泥沙混合物制成的圆柱状封堵炮泥。
爆破中炮泥的作用是:保证炸药充分反应,使之放出大量热量和减少有毒气体的生成量,降低炸药气体逸处自由面的温度和压力,提高炸药的热效率,使更多的热量转变为机械功;同时在有瓦斯的工作面中,除降低爆炸气体逸出自由面的温度和压力,还有阻止灼热固体颗粒从炮眼中飞出,以引发安全隐患事故发生的作用。所以,用炮泥堵塞炮眼在爆破作业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爆破中堵塞炮眼方法要合理、可靠,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不能随便使用其他物质代替堵塞炮眼的黄泥,否则会产生安全隐患,而且浪费炸药、影响爆破效果、降低工效。
目前,工业爆破后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爆破后作业环境恶劣。并且部分爆破能量会无功损耗。另外在装填炸药的操作过程中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作业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组合式炮堵装置,能够有效地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产量,提高爆破力,降低炸药消耗量,提高安全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组合式炮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两端分别带有密封盖的充液筒,在所述充液筒的前端设置有带有外螺纹的装药底筒,还包括螺纹连接在装药底筒上的装药筒盖;所述充液筒的前端密封盖上设置有带有水塞的加注孔;在充液筒的后端连接有膨胀堵头连接管,在该膨胀堵头连接管中安装有钢制膨胀堵头,所述钢制膨胀堵头的后端设有若干向外扩张的膨胀翅,在每一膨胀翅后端外侧均设置有凸齿,在膨胀堵头连接管上设置有位于凸齿后方的爆破力反射孔。
装药筒盖的前端带有用于与另外一个装药筒盖连接的装药底筒。
所述膨胀堵头连接管的后端设置有向外扩张的尾翅。
钢制膨胀堵头和膨胀翅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塑料内衬。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在爆破的瞬间,充液筒内的液体推动钢制膨胀堵头向后运动,当凸齿完全推到爆破力反射孔的部位时,凸齿不再受膨胀堵头连接管的束缚时,便透过爆破力反射孔中,与炮孔岩壁紧紧接触,钢制膨胀堵头使炸药爆炸的爆轰波在瞬时产生反射,提高了爆炸能量的利用率,改善了爆破效果。而且炸药推力越大其作用在岩壁的挤压力越大,可以将炸药的爆破能量更有效地作用在矿岩,类似枪管堵弹后“炸膛”的现象;不会像普通塑料或者泥炮堵那样轻易地散失爆炸能量,可有效的节约炸药消耗量15%—25%。
充液筒中的中和剂在高温爆破时,其蒸气和液体微粒与有害气体一并形成雾状射流喷向大气,与爆破粉尘混合,粉尘颗粒吸收水雾后形成重的颗粒迅速改变悬浮状态而降落,回到地面。并与爆破产生的硫化氢、氨气、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瞬间发生物理溶解或中和反应,无毒害的液体微粒会粘附于作业面四壁,有效地减少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极大地缩短了自然通风或者机械通风的时间,减轻了采场系统通风的压力,改善爆破作业环境,提高了工效率。
另外,利用充液筒中的中和剂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减少了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相对延长了爆破气体的作用时间,提高了岩石的破碎度和炸药的有效能量利用率,节省了炸药。
钢制膨胀堵头的内侧有塑料内衬,能够避免在捅塞装药过程金属物间的撞击产生的火花,具有本质安全的的特点。
尾翅不论是在水平或者垂直的炮孔中,都会受炮孔的挤压,与炮孔过盈配合,还能够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防止来回窜动或者掉出顶部作业炮孔,固定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强,未经李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83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