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拍摄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0761.5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2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关根弘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4N5/359 | 分类号: | H04N5/359;H04N5/3745;H01L27/1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陈海红;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拍摄 元件 | ||
关联申请的内容
本申请享受2011年9月16日申请的日本申请专利号2011-202814优先权的利益,其日本申请专利的全部内容在本申请被援用。
技术区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使像素的集成度提高的CMOS传感器类型的固体拍摄元件。
背景技术
作为以前的CMOS传感器类型的固体拍摄元件的单元结构,熟知2像素1单元的构成的类型。这是所谓共享像素类型,其中配置2个积蓄通过光电变换发生的电荷的光电二极管(以下简称PD),由2个PD共享将从这些PD读出的信号电荷转换为电压的输出电路。作为代表例,具有专利文献1、由本申请人提出的专利文献2记载的结构。
2像素1单元类型的固体拍摄元件的构成要素包括:PD;从PD传送电荷的浮动结点(以下简称FJ);控制这个传送的传送栅晶体管(以下简称TG);检测FJ的电位变化的输出放大器晶体管(以下简称Amp);在向FJ传送来自PD的电荷之前用于将FJ的电位复位成恒定电位的复位晶体管(以下简称RS)的栅电极;兼任这个复位晶体管的复位电位及Amp的电源的复位漏电极(以下简称RD)。在Amp的源电极侧有用于向外部输出在FJ连接的栅电极的电位变化的输出源电极(以下简称OS)
在这样的各自的PD具有电荷传送用的TG,2个PD共享FJ,RS,Amp,RD。因此,为了在一个PD的周围配置这些构成要素,元素分离区域变多。通常,作为2像素1单元的晶体管的数目,有2个TG、1个RS、1个Amp,每1个PD需要2个晶体管。布线的数目,在纵方向配置2PD的2像素1单元结构中,每2PD也成为2TG、1RS、1RD、1输出布线(与OSL连接)。因此,每1PD需要1个TG布线(横方向)、0.5个RS布线(横方向)及RD布线(横方向)、1个输出布线(纵方向)。
作为元件分离区域,通常的细微单元中存在PD和晶体管间的元件分离,所以在称为浅沟道隔离(以下简称STI)的结构中元件分离。这是在半导体基板挖掘浅沟槽(沟道),通过在那里埋入氧化膜而分离的方法。为了防止因在半导体基板挖掘沟槽引入损坏,并由此带来的图像劣化(白划痕),提出在沟道的周围设置杂质区域,从而来自PD的耗尽层不到达这个损坏区域的各种办法。即使这个杂质区域的形成对画质改善有贡献,但PD的有效的面积缩小,像素的细微化时,PD中可积蓄的电荷量(与简称为饱和电荷量)减少。
另一方面,布线数目的增加导致PD取入的入射光的收集效率降低,在画面周边部也引起阴影劣化。同样,这些与细微单元化一起导致画质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固体拍摄元件,即使在细微单元也没有白划痕劣化,防止饱和电荷量的劣化,并可抑制阴影劣化。
实施方式的固体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包括构成基本单元的第1及第2单位单元的固体拍摄元件,第1及第2单位单元分别包括:至少3个光电二极管,光电变换入射光并积蓄;传送栅晶体管,与这些各光电二极管邻接设置,用于读出来自各光电二极管的信号电荷;浮动结点,经由这个传送栅晶体管从上述至少3个光电二极管取得信号电荷,产生电位变化;放大器晶体管,设置为检测这个浮动结点的电位变化;和复位晶体管,设置为将上述浮动结点的电位复位成恒定电位;将上述第1及第2单位单元配置为镜像对称,这2个单位单元的复位漏极共用以构成基本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07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机动车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和机动车
- 下一篇:控制角阀校验夹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