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1584.2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8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康太郎;堂前拓己;斋木健藏 | 申请(专利权)人: | 揖斐电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F01N1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丁香兰;孟伟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气管。
背景技术
为了对发动机所排出的尾气中所含有的有害气体等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在包含有排气管的尾气通路上设有催化转换器。
为了提高利用催化转换器净化有害物质的净化效率,需要将尾气及尾气流通的排气管等的温度维持在适于催化剂活化的温度(下文也称为催化剂活化温度)。
但是,在发动机的高速运转时,尾气的温度会暂时性为超过1000℃的高温。因而,尾气的温度有时会超出催化剂活化温度的上限值。其结果,具有难以有效地进行尾气的净化、或催化剂发生劣化这样的问题。
因此,对于与汽车发动机相连接的排气管,要求其在汽车发动机的高速运转时能够将在排气管内流通的尾气的热散到外部。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的排气管,其通过在由金属构成的筒状基材的表面形成有由结晶性无机材和非晶态无机材构成的层而形成。
对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排气管,由结晶性无机材和非晶态无机材构成的层的红外线发射率高于基材的红外线发射率,散热性优异。
另外,对于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排气管,位于结晶性无机材的外周面侧的位置的非晶态无机材的平均厚度为20μm以下,散热性优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32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332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能够提供散热性优异的排气管。但是,现状是,热切期望散热性进一步优异的排气管、特别是散热性更进一步优异的排气管的登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以散热性进一步提高为目的,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成功地得到了比现有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的散热性更为优异的排气管,得到了本发明。
即,第1方面所述的排气管为具备金属基材以及形成在上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上的表面被覆层的排气管,该排气管的特征在于:
上述表面被覆层含有无机玻璃基材;
在上述表面被覆层的表面存在有低于第一基准面的凹区域,所述第一基准面具有上述表面被覆层的表面的平均高度;
在上述凹区域的周边部存在有凸状部,该凸状部包围上述凹区域、高于上述第一基准面。
在第1方面所述的排气管中,由于在表面被覆层的表面存在有凹区域和凸状部,因而排气管的表面积变大、表观(見かけ上)发射率变高。因此,该排气管的辐射传热得到促进而成为散热性优异的排气管。
另外,利用在表面被覆层的表面所形成的凹区域,可以大量设定用于使热应力分散的非固定端。并且,由于在表面被覆层的表面所形成的凹区域而在表面被覆层中产生膜厚薄的部分,由于该部分在厚度方向上的温差变小,因而在表面被覆层的内部难以产生热应力。因此,能够缓和热冲击所致的热应力、能够防止表面被覆层的剥离。因此认为能够维持高散热性。
此处,对“周边部”进行说明。
图1中,(a)为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排气管中的凹区域的说明图,(b)为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排气管中的周边部的说明图。
图1(a)中示意性示出了从垂直于金属基材的表面的方向对表面被覆层进行观察时凹区域30所看上去的样子。凹区域30形成为呈圆形的图形31。
图1(b)中示出了与图形31相似的图形61。图形61的重心与图形31的重心50一致。图形31与图形61的相似比为r∶r’,r’=1.2r。
周边部60为图形61的内部区域中除去凹区域30后的区域。
本发明的排气管中,在凹区域的周边部存在有包围着凹区域的凸状部。所谓“凸状部包围凹区域”是指,在凹区域的周边部的面积中,凸状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为60%以上。凹区域的周边部的面积中凸状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最优选为100%。这是由于,若周边部的面积中凸状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越高,则排气管的表面积越大。周边部的面积中凸状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若小于60%,则排气管的表面积不够大,因而可能难以充分提高排气管的散热性。
另外,对于本发明中的凹区域来说,其为低于第一基准面的区域中的在周边部存在有凸状部的区域。即,即使为低于第一基准面的区域,若在周边部不存在凸状部,则该区域也并非为凹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揖斐电株式会社,未经揖斐电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15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