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焦炭和干气产率的催化转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1766.X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5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哲;龙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9/04 | 分类号: | C10G6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焦炭 干气产率 催化 转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烃的催化转化方法,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到一种劣重质原料溶剂抽提、选择性加氢处理与催化裂化集成工艺的催化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全球炼油工业发展面临油价波动、需求疲软、原油劣质化趋势加剧、油品质量规格提高、节能减排要求趋严、生物燃料迅速发展等诸多挑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炼油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催化裂化技术作为当今炼厂中由重质油生产轻质油品的最重要加工手段,该过程中的焦炭燃烧是炼厂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对于劣重质原料而言。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催化裂化过程中的碳排放。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之一是直接在催化裂化过程中降低焦炭产率。对于劣重质原料,由于其残炭、金属、芳烃含量等偏高,降低焦炭产率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改善催化原料。
US3775290披露了一种将脱盐原油、催化重循环油和焦化蜡油等混合进行加氢处理,加氢尾油再进行催化裂化的组合工艺方法。US3852186披露了一种加氢脱硫和催化裂化组合的工艺方法。US4780193、EP0351464、CA1302329公开了一种采用高压、低温加氢处理技术提高催化裂化原料质量的方法,该加氢处理装置的反应温度低于390℃,反应压力至少在10.0MPa以上,最好在12.0MPa以上。在有利于芳烃饱和的工艺条件下,通过加氢处理提高催化裂化装置原料的裂化性能。CN101684417公开了一种优化的加氢-催化裂化组合工艺方法,蜡油原料在加氢处理反应区进行反应,得到的加氢蜡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不经分馏直接进入催化裂化单元,催化重循环油循环回加氢处理反应区,热高压分离器顶部气相物流和催化轻循环与任选的粗柴油进入加氢改质反应区,进行加氢改质反应,反应生成物经分馏后得到加氢石脑油和加氢柴油。产品方案灵活,可同时生产优质低硫汽油、优质柴油以及重整原料。
催化裂化和加氢处理工艺组合的另一种方法是如US3801495所介绍的,利用常规催化裂化和加氢处理组合工艺加工重质原料的方法,其中催化裂化产生的重馏分油进加氢处理,催化裂化过程焦炭燃烧放热所产生的蒸汽用于制氢,产生的氢气用于加氢处理工艺。
CN100487080披露了一种将重质原料先加氢再催化裂化来最大限度地同时生产丙烯、乙烯和芳烃的化工型炼油方法。
不难看出,对于劣重质催化原料,通过改善催化原料来降低焦炭产率的方法是将催化原料加氢处理改质。但直接将全部催化原料加氢处理的缺点是氢耗过高,此外还同时由于催化原料中一般均至少含有链烷烃,而至少部分链烷烃在加氢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由于发生酸性裂化反应而损失。
此外,将原料先加氢处理再催化裂化的这种组合工艺的另外一个缺点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原料分级处理的问题。加氢后的催化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氢化芳烃(或称环烷-芳烃),而这种氢化芳烃和原料中其它含有的链烷烃、环烷烃的裂化性能是不同的,其极易发生转化,如果其和链烷烃、环烷烃同时在相同的苛刻操作条件下进行催化裂化,会由于过度裂化而导致焦炭和干气产率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焦炭和干气产率的催化转化方法,将溶剂抽提、选择性加氢处理与催化裂化工艺集成,主要用于针对劣重质原料的催化裂化过程,以改善产品分布、降低焦炭产率。
本发明提供的降低焦炭和干气产率的催化转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劣重质原料经溶剂抽提得到抽余油和抽出油;
(2)来自步骤(1)的抽余油进入催化裂化反应器的下部,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油之一;
(3)来自步骤(1)的抽出油进入加氢处理单元进行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
(4)来自步骤(3)的经加氢后的抽出油,进入步骤(2)所述催化裂化反应器的中下部,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油之二;
(5)催化裂化单元得到的催化裂化产物分离成各种产品,催化裂化催化剂循环再生使用。
本发明提供的催化转化方法是这样具体实施的:
1、溶剂抽提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17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