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循环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2679.6 | 申请日: | 2012-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严媛媛;陈汉龙;冯雷雨;王朋;井永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同济环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有限公司;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工程研发服务中心;江苏同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循环 两相 消化系统 及其 应用 | ||
1.一种厌氧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装置(1)、第一循环系统(2)、水解酸化反应器(3)、第二循环系统(4)和产甲烷反应器(5),所述的预处理装置(1)和水解酸化反应器(3)之间设有第一循环系统(2),所述的水解酸化反应器(3)和产甲烷反应器(5)之间设有第二循环系统(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处理装置(1)上端设有预处理进料口(11),下端设有预处理出料口(12);
或所述的水解酸化反应器(3)的下端设有第一回流进料口(31)和第二回流出料口(33),上端设有第一回流出料口(32)和第二回流进料口(34);
或所述的产甲烷反应器(5)的下端设有第三回流进料口(51)和第三出料口(52),上端设有第四回流出料口(53)和出气口(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循环系统(2)是指设置在预处理装置(1)与水解酸化反应器(3)之间通过预处理进料口(11)与第一回流出料口(32)相连,预处理出料口(12)与第一回流进料口(31)相连所构成的循环回流体系;
或所述的第二循环系统(4)是指设置的水解酸化反应器(3)与产甲烷反应器(5)之间通过第二回流出料口(33)与第三回流进料口(51)相连,第二回流进料口(34)与第四回流出料口(53)相连所构成的循环回流体系;
或所述的水解酸化反应器(3)上端的第二回流进料口(34)除与第四回流出料口(53)相连外,还与污泥调配池(9)相连;
或所述的产甲烷反应器(5)上端的出气孔(54)与沼气池(6)相连,其下端的第三出料口(52)与集泥池(7)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循环系统(2)在预处理进料口(11)与第一回流出料口(32)之间设有污泥循环泵;
或所述的第二循环系统(4)在第二回流进料口(34)与第四回流出料口(53)之间设有污泥循环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预处理装置(1),其中所述的预处理装置为加热预处理装置或微波辐射预处理装置。
6.一种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厌氧消化系统用作污泥处理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由第二回流进料口(34)将污泥泵入至水解酸化反应器(3)中;
(2)然后通过第一回流出料口(32)出料至预处理装置(1)中,再由第一进料口(31)循环投入水解酸化反应器中(3);
(3)同时由第二回流出料口(33)出料部分污泥至产甲烷反应器(5)中;每日通过第二回流进料口(53)出料部分污泥循环回流至水解酸化反应器(3)中,且同时由第三出料口(52)出料至集泥池(7)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从水解酸化反应器(3)中转移至产甲烷反应器(5)中的污泥量=从污泥调配池通过第二回流进料口(34)泵入水解酸化反应器(3)中的污泥量+产甲烷反应器(5)每日通过第二回流进料口(53)回流至水解酸化反应器(3)中的污泥量;
或所述的步骤(3)中从产甲烷反应器(5)中每日通过第三出料口(52)转移至集泥池(7)中的污泥量=从污泥调配池通过第二回流进料口(34)泵入水解酸化反应器(3)中的污泥量=水解酸化反应器的总有效体积/污泥产酸相停留时间=产甲烷反应器的总有效体积/污泥产甲烷相停留时间;
或所述的步骤(2)中从水解酸化反应器(3)每日通过第一回流出料口(32)回流至预处理装置(1)中的污泥量占水解酸化反应器(3)体积的20%~50%;
或所述的步骤(2)中从产甲烷反应器(5)每日通过第二回流进料口(53)回流至水解酸化反应器(3)中的污泥量占产甲烷反应器(5)体积的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同济环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有限公司;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工程研发服务中心;江苏同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盐城同济环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有限公司;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工程研发服务中心;江苏同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267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增强型太阳能二次聚光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内窥OCT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