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炉煤气柜自动放散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5048.X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6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付重重;黄永红;刘斌奇;夏志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90/34 | 分类号: | B65D90/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炉 煤气 自动 放散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气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炉煤气柜自动放散系统。
背景技术
煤气柜的自动放散系统是防止活塞发生冲顶事故的预防性措施之一,虽然出现煤气柜自动放散的概率非常小,但是作为煤气柜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保证自动放散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传统的煤气自动放散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定滑轮1-1、1-2、1-3、1-4,钢丝绳2,阀盖3,放散阀4,动滑轮5,盖板6,柜顶板7,套筒8,顶杆9和放散通道10-1等组成。其中,放散阀4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设备,钢丝绳2的一端固定在放散阀4的阀盖3上,经过四个定滑轮1-1、1-2、1-3、1-4以及一个动滑轮5后,连接到手动放散系统。
具体实施过程为:当煤气柜内不断充入煤气,活塞12带动T挡板11不断上升,到达预设的极限位置后,活塞12及T挡板11即接触到顶杆9,并推动其上升,同时带动顶杆9顶端的动滑轮5上升,从而带动钢丝绳2运动,钢丝绳2随即提升放散阀4的阀盖3,使得放散阀4能够开启进行煤气的放散;当活塞12下降时,顶杆9及动滑轮5回落,放散阀4的阀盖3因自身重力而归位,放散阀4得以关闭。
传统的煤气自动放散系统,其广泛应用在橡胶膜密封干式煤气柜上。但是实践证明其存在许多缺陷:
(1)放散阀的打开方式为垂直平开,影响放散气流的顺畅,导致放散阀放散时会出现较严重的振动。
(2)系统对安装的精确度要求高,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例如放散阀中心线、钢丝绳、定滑轮、定滑轮、顶杆和套筒,这些部件在理论上要求严格共面,否则运行中可能会出现“卡壳”的现象。
(3)放散阀、滑轮、钢丝绳均长期暴露在大气环境下,易腐蚀;滑轮、钢丝绳在运行时均承受了较大的力,易磨损。
(4)放散阀阀盖处的密封效果也无法保证,有出现煤气泄漏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为简单实用、安全可靠的转炉煤气柜自动放散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炉煤气柜自动放散系统,包括有接触杆、堵阀、煤气放散通道和放散管,所述接触杆设置在煤气柜的T挡板上方,所述接触杆顶端设置有堵阀,所述堵阀安置在煤气排放通道出口处,所述煤气排放通道与放散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排放通道下端与柜顶板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排放通道底部安装有盲板,所述接触杆穿过盲板和柜顶板且可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接触杆穿过盲板的位置设有密封箱。
进一步地,所述堵阀为锥形阀,锥形阀以倒锥的方式安置在所述煤气排放通道的出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排放通道的内壁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锥形阀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排放通道与放散管用异径接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放散管圆周均匀开孔,所述放散管顶部安装堵板。
进一步地,所述堵板底部设置有导向管,锥形阀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管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煤气排放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人孔。
本发明在结构上安装便捷,并且优化了煤气放散的流动效果,保证了煤气均匀、稳定的排放,而且本发明的密封效果极佳,避免了发生煤气泄漏的危险,确保了本系统长期安全有效的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为传统的煤气自动放散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转炉煤气柜自动放散系统在非放散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转炉煤气柜自动放散系统在放散状态下的结构图。
附图中:1-1、1-2、1-3、1-4—定滑轮,2—钢丝绳,3—阀盖,4—放散阀,5—动滑轮,6—盖板,7—柜顶板,8—套筒,9—顶杆, 10-1、10-2—放散通道,10-3—放散管,11—T挡板,12—活塞,13—孔,14-1、14-2—法兰盖、15—导向管、16-1、16-2—异径接头,17—密封圈,18—锥形阀,19—人孔,20—密封箱,21—盲板,22—法兰,23—钢板,24—接触杆,25—煤气排放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50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