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风除尘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5667.9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3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君;钟渝;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5/10 | 分类号: | B04C5/10;B04C5/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张爱云 |
地址: | 400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风 除尘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除尘器。
背景技术
在化工、石油、冶金、电力及其它行业中,常产生高温含尘气体。由于节能减排的需要,需对高温含尘气体进行除尘。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湿度大幅度下降,细小颗粒的凝聚能力大幅度降低,因此,在高温条件下对细微颗粒的分离十分困难。另外,高温时,采用的设备材质,结构形式以及热膨胀等工程问题往往影响设备的有效运行。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 10125945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温旋风除尘器,其内部采用砌筑耐火砖及镶嵌耐磨衬板来实现耐高温耐磨的目的,并在下部灰仓设蛇形水冷管使粉尘下降到一定的温度,便于灰层的排出。该专利主要解决高温除尘问题,依靠耐火砖及镶嵌耐磨衬板实现除尘器本体的耐高温耐磨损,水冷管设置在灰仓下部,仅对除尘器已经捕集的粉尘进行降温,与传统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类似。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 10155930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以在300-1000℃工况下连续运行的耐高温除尘器,采用金属过滤筒替代布袋过滤筒以耐高温,该除尘器具有除尘效率高、运行阻力和能耗低的特点,但其金属过滤筒由耐高温金属材料制成,价格昂贵,极大的增加了除尘器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尘效率高的耐高温的旋风除尘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风除尘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其特征在于:壳体下部的分离区内表面设置有多孔介质材料层,多孔介质材料层内部开有槽形冷却水道,冷却水从多孔介质材料层内部渗出,保持多孔介质材料层表面的湿润。
为了防止除尘器外壳温度过高,减少高温气体能量损失,所述进气口、出气口和除尘器下部内衬有耐火材料层。
为了防止气流激起灰斗内的粉尘,所述除尘器底部设置有排灰口,在排灰口的上部设置有导流装置。
为了方便调节冷却水量,连接槽型冷却水道的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本发明可以在除尘器内表面形成薄液膜,增加了除尘器内湿度,提高了细小颗粒的凝聚能力,有效抑制二次扬尘效应,利于灰尘颗粒的捕集,使得除尘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一般为50~60%,本发明的除尘效率可达90%以上;同时在除尘器内表面形成薄液膜,还可以冷却含尘气体中的高温颗粒,当含尘气体为煤气时,可防止高温颗粒引发的煤气爆炸;另外,在除尘器内表面形成薄液膜,还可以保护除尘器本体不受高温含尘气体的冲击,对除尘器本体形成有效的冷却,最后,本发明不使用耐高温金属材料,制造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中,件1为出气口;件2为耐火材料层;件3为多孔介质材料层;件4为槽形冷却水道;件5为壳体;件6为导流装置;件7为冷却水系统阀门;件8为进气口;件9为分离区;件10为排灰口;件11为排灰口阀门 。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旋风除尘器,包括设置有进气口8和出气口1的壳体5,其中进气口沿壳体切向设置,出气口位于壳体轴线上,即切线进气、中心出气。多孔介质材料层3安装固定在壳体5上,多孔介质材料层3靠近壳体一侧加工有槽形冷却水道4,在槽形冷却水道中通冷却水。冷却水通过毛细力作用从多孔介质材料层表面渗出,保持多孔介质材料层内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当旋风除尘器在处理高温含尘气体时,气体从进气口沿切线方向进入到除尘器内部。一方面,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高温固体颗粒被甩向旋风除尘器的筒壁,与筒壁多孔介质材料层表面的冷却水充分接触,通过高温固体颗粒与冷却水间的蒸发换热,达到捕集粉尘颗粒并降低高温颗粒温度的目的,捕集的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沿圆锥段进入到集灰斗内;部分汽化的水蒸气进入旋风除尘器内部,适当的增加了烟气中颗粒的湿度,提高了细小颗粒的凝聚能力,有助于颗粒除尘效率特别是微细粉尘的除尘效率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冷却水系统阀门7来调节冷却水的用量,防止多孔介质材料层内表面过湿或过干。另一方面,净化后的高温气流在碰到导流装置6后旋转向上,经过出气口1排出除尘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56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