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光LED手电筒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5716.9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5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朱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虹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光 led 手电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与LED应用技术领域,是关于一种调光LED手电筒。
背景技术
常用两节电池白炽灯手电筒的工作电流≥240mA,而用LED制作的手电筒工作电流仅有35~70mA,普通白炽灯手电筒所消耗的功率约是LED手电筒功率的5~6倍,而且白炽灯手电筒发光的亮度也远不如LED手电筒。
为了克服普通电池白炽灯手电筒存在体积大、耗电量大、且亮度低的缺陷,本发明所述的调光LED手电筒,它使用4节5号充电电池就可以点亮6只超高亮度白色发光二极管,它适用于居家、野营、外出旅游等夜晚照明。
本发明所述的调光LED手电筒电路中核心元件采用的是NE555时基电路,调节发光二极管 LED的亮度,使用的方法是脉冲宽度调制电路(即:PWM),调光LED手电筒是一种节能、经济、实用的技术方案。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调光LED手电筒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内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为了克服普通电池白炽灯手电筒存在体积大、耗电量大、且亮度低的缺陷,本发明所述的调光LED手电筒,使用4节5号充电电池就可以点亮6只超高亮度白色发光二极管,适用于居家、野营、外出旅游等夜晚照明。
本发明所述的调光LED手电筒电路中核心元件采用的是NE555时基电路,调节发光二极管 LED的亮度,它使用的方法是脉宽调制电路(即:PWM),它是一种节能、经济、实用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调光LED手电筒,它由4.8V直流电源、自激振荡电路及脉宽调制电路、方波放大电路和发光元件组成,其特征包括:
自激振荡电路及脉宽调制电路:由时基电路IC1、电容C1、线性电位器RP、开关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2和电阻R1组成,时基电路IC1选用的型号为NE555,时基电路IC1的第7脚接开关二极管D1的正极、开关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时基电路IC1的第4脚和第8脚及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路 正极VCC,开关二极管D1的负极接电位器RP的一端,开关二极管D2的正极接电位器RP的另一端,电位器RP的活动臂接时基电路IC1的第2脚和第6脚及电容C1的一端,时基电路IC1的第1脚和电容C1的另一端接电路地GND;
方波放大电路和发光元件:由NPN型晶体管VT1、电阻R2和6只超高亮白色发光二极管LED1~LED6组成,时基电路IC1的第3脚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NPN型晶体管VT1的基极,超高亮白色发光二极管LED1~LED3依次串联,超高亮白色发光二极管LED4~LED6依次串联,超高亮白色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和超高亮白色发光二极管LED4的正极接电路正极VCC,超高亮白色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和超高亮白色发光二极管LED6的负极接NPN型晶体管VT1的集电极,NPN型晶体管VT1的发射极接电路地GND。
4.8V直流电源正极与电路正极VCC相连,4.8V直流电源负极与电路地GND相连。
电路的工作原理:调光LED手电筒由4.8V直流电源、自激振荡电路及脉冲宽度调制电路、方波脉冲放大电路和发光电路组成,自激振荡器电路工作后,由时基电路IC1的第3脚输出方波脉冲,正脉冲与负脉冲的维持时间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电路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方波脉冲的频率;调制后方波脉冲信号再通过方波放大电路进行功率放大,最后推动6只超高亮白色发光二极管LED发光。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提供一个调光LED手电筒的实施例电路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附图1所示调光LED手电筒的电路工作原理图和附图说明,并且按照发明内容所述的各部分电路中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元器件技术参数要求进行实施即可实现本发明。
元器件的选择及其技术参数
IC1为时基电路,型号为NE555,其封装为8脚DIP,各脚功能:1脚接电路地GND;2脚为触发端;3脚输出端;4脚复位端;5脚为控制电压;6脚门限(阈值);7脚为放电端;8脚接电源正极VCC。
元器件名称及主要技术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虹,未经朱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57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