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8464.5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徐炎华;陆曦;胡俊;孙文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渗滤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非膜法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的成分极其复杂,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和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是一种有毒有害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通常冬季COD在30000~50000mg/L甚至更高,夏季也有10000~30000mg/L;总氮浓度高,大量生活垃圾产生的无机氨和有机氨,导致废水中总氮含量达到1000~3000mg/L;色度高:水质呈酱油色,浑浊,感官效果极差;水质水量波动大:受到气候的影响较大,如雨季等,水质水量波动明显;盐分高,同时含有硫酸盐、氯盐等,对生物抑制性大。
垃圾渗滤液排放要求十分严格,如果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需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其中COD 100mg/L,氨氮25mg/L,总氮40mg/L,总磷8mg/L以下。如在非敏感区域直接排放,执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标准,其中COD 100mg/L,氨氮25mg/L,总氮40mg/L,总磷3mg/L。如在特殊情况下(如环境敏感区域),可转入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也可作为应急措施)处理,出水可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3标准排放,其中COD 60mg/L,氨氮8mg/L,总氮20mg/L,总磷1.5mg/L;
目前,现有的大型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均采用调节池、厌氧、缺氧、好氧、MBR(膜生物反应器)膜处理和R/O(或纳滤)的处理工艺,或在厌氧池前加混凝沉淀工艺。厌氧工艺分别有UASB、ABR、水解酸化池、厌氧滤池等,缺氧/好氧主要为了脱氮,出水以MBR代替二沉池,以提高污泥浓度,强化处理效果。通常在要求较高的环境敏感区域,为了达到“零排放”,而采用运行成本较高的R/O(或纳滤)工艺。
现有处理工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进水预处理保障体系,生化系统运行易受有毒物质、高负荷冲击,硝化、反硝化脱氮细菌较为脆弱,难以重新培养,影响出水稳定;2)MBR膜易堵塞,无论是内置式还是外置式膜组件均不能有效地解决堵塞问题,特别是当污泥性状不好的时候,堵塞加剧,影响正常运行;3)MBR在截留污泥的同时,同时截留有大量生物代谢产物或者有毒物质,导致上述物质长期积累,出水COD较高,一般在500~1000左右。另外,生物泡沫很多,必须大量额外投加消泡剂,增加了运行成本;4)生化及常规MBR出水众多指标(包括COD、总氮等指标)仍很高,排水外观呈棕红色,不能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求,更难以达到直接排放标准;5)目前大型垃圾渗滤液处理厂采用R/O作为深度处理工艺,然而R/O进水COD高达好几百,含有大量生物无法代谢的污染物和生化代谢产物,直接进行R/O膜(或纳滤)处理(R/O、纳滤前的保安单元对这些物质的去除率十分有限)加剧了膜组件的负荷,膜易堵塞,更换频率高;6)废水盐分高,且生化出水后R/O、纳滤膜组件需使用高压耐盐耐污膜,投资和运行成本巨大,吨水处理成本达数十元以上。7)R/O(或纳滤)浓水很难处理,盐分很高,目前大多数污水厂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将浓水回灌入填埋场,导致盐分长期累积在渗滤液处理系统中,严重增加了渗滤液后续处理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工艺步骤为:物化预处理、一次生化、深度氧化、再经二次生化和多介质过滤;具体步骤如下:
(a)先将垃圾渗滤液进行物化预处理;物化预处理采用臭氧氧化、次氯酸钠氧化或Fenton氧化中的一种;其中:臭氧的投加质量占垃圾渗滤液体积50~1000mg/L、调节pH为5~10、停留时间为0.1~5h;次氯酸钠[有效氯10%(质量百分数)]投加量为垃圾渗滤液质量的2‰~4‰、调节pH为6~9、停留时间为0.5~3h;Fenton试剂中质量浓度为30%的双氧水的投加量为垃圾渗滤液质量的0.5~5‰、硫酸亚铁和双氧水的摩尔比n[Fe2+]∶n[H2O2]为:1∶10~1∶20、调节pH为2~5、停留时间为0.5~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84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