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耦光对位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0133.5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8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林原标;林玉禅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原标;林玉禅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纤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耦光对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科技的发展推展了信息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数字化的数据量也具有爆炸性的成长,过往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铜绞线,其传输速度已逐渐无法满足大众于数据传输的需求,因此,对于相关的电信业者,为了提升传输速度,改善服务品质,建置具有高频宽、低衰减、体积小、重量轻、不受电磁波干扰的光纤网路已势在必行。
在光纤网路中,最关键的零组件就是用来发射信号的光电元件、用来接收信号的感测器、以及用来传送信号的光纤,为了使经由光纤所传递的光能准确的被感测器所接收,于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第I240097号中,描述了一种现有将光电元件与光纤对位接合的方法,首先,将光电元件置于一平台上,且将光电元件的两个封装接脚连接至电源上通以电流。其次,将光纤连接座置于光电元件的上方且固定,且将光纤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光纤连接座及一光功率感测器(power meter)。接着,利用光功率感测器量取激光二极管所发出且通过聚光透镜及经过光纤的光的功率大小。然后,移动平台让光功率感测器所量取到的光功率大小为一最大值或适当值。之后,利用激光焊接技术将光纤连接座与光电元件之间接合在一起,以固定光电元件的位置。
在此一对位方法中,由于光纤连接座的光纤孔径允许的光入射直径相当小,约9~10um,而移动平台使光电元件与光纤对位的预设对准路径通常又远大于光纤孔径允许的光入射直径范围,因此在对位上相当耗时费力,且容易有较大的对位误差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光电元件与光纤的对位方法,具有耗时费力的问题。
经由以上可知,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耦光对位的方法,用于一光纤系统,该光纤系统包含一具有一照射范围的光电元件、一待与该光电元件组装的光纤以及一检视该光电元件位置的光点检测模块,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以该光点检测模块检视该光电元件,取得涵盖该照射范围的一粗寻光区域;
令该光纤相对该光电元件于该粗寻光区域内进行一依序沿多个位置点移动的细寻光位移,并检测该光电元件相对应该位置点产生的多个光功率;
判断该细寻光位移中该光功率的一最大值以取得一组装位置;以及
将该光纤与该光电元件于该组装位置接合。
如此一来,本发明通过该光点检测模块的设置而取得该粗寻光区域,使该光纤的该细寻光位移可直接落于该粗寻光区域内,避免于一开始即大面积进行该细寻光位移而耗费时间,不仅快速取得该粗寻光区域并缩小该细寻光位移的范围,且缩减该光纤与该光电元件之间对位的作业时间。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A-图2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对位流程示意图;
图3A-图3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路径移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搭配参阅图1及图2A至图2C所示,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及对位流程示意图,本发明为一种耦光对位的方法,用于一光纤系统,该光纤系统包含一光电元件10、一光纤20以及一光点检测模块30,该光电元件10具有一照射范围11及一主照射方向12,该光纤20待与该光电元件10组装,该光点检测模块30用以检视该光电元件10的位置,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S1:如图2A所示,以该光点检测模块30检视该光电元件10,取得涵盖该照射范围11的一粗寻光区域40;在此实施例中,该光电元件10安装于一移动机构70上,该光点检测模块30检视该光电元件10发光所呈现的该照射范围11,并根据该照射范围11,设定该粗寻光区域40,该粗寻光区域40形成与该主照射方向12垂直相交的一平面,并调整该粗寻光区域40与该主照射方向12相交的高度,使该照射范围11落于该粗寻光区域40内而具有一最小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原标;林玉禅,未经林原标;林玉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01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