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压力舱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0164.0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6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董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东南海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6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 环境监测 水下 压力 | ||
一、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广泛用于水下传感器的一种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压力舱。
二、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压力舱及其装置是一种全天候、全自动、长期运行的大型自动化海洋仪器设备,要求能够不问断常年在海上稳定的运行。浮标用于监测海洋信息的传感系统分为水上和水下传感器系统两部分。目前,人类对深海水下环境信息的获取,通常是利用水下各种监测设备将监测或采集到的海洋环境信息,以水面通讯浮标通讯的方式传递给外界,再由地面站接收,以此完成信息的整个获取工作。以往方法是利用多个浮力球以松散方式,组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组合体锚泊在水下某一深度处,并将该组合体作为通讯浮标水面漂浮状态下的水下系留体。此方法具体是:以单个通讯海洋环境监测装置的形式与浮力球组合体通过通讯缆相连,而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就直接挂在这个组合体上,由此构成一个水下监测系统。这种方式优点是成本低、加工容易,但最大的不足是:如果水面漂浮的通讯浮标受自然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损坏,将造成系统与外界联系中断,进而导致系统瘫痪。发生这种情况,在深海环境下是无法补救,只得打捞回收后重新布放,这个过程将带来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由于这种组合方式的使用效率过低,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压力舱及其装置,由于这种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压力舱是深入到200-300米深的海水下面,要承受比较大的海水压力和海水腐蚀,对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压力舱的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能要求较高,所以,现阶段迫切需要加以解决,以满足海洋环境监测日益发展的需要。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结构合理,重量轻,抗击海水压力和海水腐蚀能力强,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能较高的一种海洋环境监 测水下压力舱。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压力舱,包括水下压力舱体10,上密封端盖18,下密封端盖6,其特征是:
A、上密封端盖18和下密封端盖6上分别设置密封端环15和密封端环8,其中,上端的密封端环15内侧端部中间和两侧分别设置安装凹槽25和内凸环壁13及外凸环壁14,相应的下端的密封端环8内侧端部中间和两侧也分别设置尺寸大小相同的安装凹槽25和内凸环壁4及外凸环壁3,并且与水下压力舱体10圆周舱壁的上、下端部的内凹槽23和21及外凹槽22和20配合安装为一体;
B、水下压力舱体10圆周舱壁的上、下端部中间和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凸台17和7及内凹槽23和21及外凹槽22和20,并且同密封端环15和8上的安装凹槽25及内凸环壁13和4,以及外凸环壁14和3配合安装为一体,如图1-6所示,这里水下压力舱体10可以采用碳纤维或者金属材料制造。
所说的水下压力舱体10外圆周舱体壁上设有保护层11,如图1所示。
所说的上密封端盖18和下密封端盖6上设有与水下压力舱体12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螺栓1,如图1-6所示。
所说的保护层11采用橡胶材料制造,这里也可以采用其它防材料海水腐蚀和具有密封性能,以及抗碰撞的材料等。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首先是上密封端盖18和下密封端盖6上分别设置密封端环15和密封端环8,这种结构新颖独特,采用过盈配合,并且通过固定连接螺栓1固定配合安装为一体,密封性能良好,能够满足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压力舱对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能较高的要求,,而且,由于海洋水下压力舱是深入到200-300米深的海水下面,这种结构设计随着深海压力越来越大使其向内受力,这样密封性能就更好。同时,水下压力舱体10外圆周舱体壁上设有保护层11(如图1所示),采用橡胶材料制造,这里既抗碰撞,又能承受海水腐蚀,又提高密封的效果,达到双重密封的效果。另外,水下压力舱体10的上、下的密封端盖18和密封端盖6上分别设置了各种安装和工作用的固定连接螺栓 孔26(或称为下密封端盖6的固定连接螺栓孔),螺纹孔27,工作孔28,工作孔29和30等,方便使用。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合理,重量轻,携带方便,结构简单,不易损坏,抗击海水压力和海水腐蚀能力强,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能较高,使用试验和操作简便等。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水下压力舱体10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上、下端的密封端环15(密封端环15和密封端环8二者尺寸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密封端盖6(密封端盖6和密封端盖18和二者尺寸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东南海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东南海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01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