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制定时释放磁性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1020.7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9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天晴;左明明;汤洁;孙崇梅;王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61K47/32;A61K47/04;A61K31/352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定时 释放 磁性 药物 微胶囊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开发药物传输系统成为近年来纳米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是有希望从根本上改变药物治疗效果的途径之一。
磁性药物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飞速发展,磁性药物微胶囊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磁性药物微胶囊化,可以为药物分子提供保护屏障,有效改善药物溶解度,提高靶向性和药物利用率,降低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选择合适的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壁材制备微胶囊,将药物负载在其中,可有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控制药物在体液中的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药物传输系统中掺入磁性纳米颗粒,可以在外加磁场的控制下,将载药系统定向输送到靶区,使药物在病变部位释放。
目前,微胶囊化的磁性药物,其在体内主要主要依靠渗透过壳材料,缓慢地释放出来,药物的给予量达不到某些紧急病症的治疗效果,要想实现药物准确到达设定的靶区,并在设定的靶区定时大量的将药物释放出来,快速治疗紧急病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体内可顺利将药物送至设定靶区并同时可在设定靶区定时大量地释放出药物的可控制定时释放磁性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油酸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将七水硫酸亚铁水溶液、三氯化铁水溶液混合,加入浓氨水、油酸和无水乙醇混合液,反应结束后依次进行磁分离、洗涤、干燥,即得油酸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2)制备复合磁性药物微胶囊:取一定量油酸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于烧瓶中,加入蒸馏水、聚乙烯吡咯烷酮、金雀异黄素、无水乙醇、过硫酸钾、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的混合液,搅拌反应结束后,依次进行磁分离、洗涤、干燥,即得复合磁性药物微胶囊。
本发明采用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复合高分子材料,通过悬浮聚合的方法将药物及磁性材料包裹起来,制成可突释的磁性药物微胶囊,在体内可顺利将药物送至设定靶区,并同时可在设定靶区定时大量地释放出药物。
同时本发明引入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工艺易控制等优点,有利于磁性药物微胶囊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最重要的是本发明所使用的磁性药物微胶囊包裹材料对人体无毒,在体内可降解。
另,投料时,所述七水硫酸亚铁水溶液中七水硫酸亚铁、三氯化铁水溶液中三氯化铁、浓氨水、油酸、无水乙醇、聚乙烯吡咯烷酮、金雀异黄素、过硫酸钾、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分别占投料总重量的1.8~2.4%、0.7~0.9%、0.6~0.96%、0.35~0.45%、5~6.2%、0.55~1.62%、0.11~0.25%、0.08~0.32%、2.5~9.08%、1.05~1.99%和0.18~0.66%。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油酸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TEM表征图。
图2为本发明复合磁性药物微胶囊的TEM表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制备工艺:
1、制备油酸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将七水硫酸亚铁水溶液、三氯化铁水溶液混合,加入浓氨水、油酸、无水乙醇混合液,搅拌、磁分离、洗涤、干燥,即得到油酸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2、制备四氧化三铁/金雀异黄素/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复合磁性药物微胶囊:
将油酸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加入烧瓶中,依次加入去离子水、聚乙烯吡咯烷酮、金雀异黄素、无水乙醇、过硫酸钾、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的混合液,搅拌反应结束后,经磁场分离、洗涤、干燥,得到磁性复合药物微胶囊。
另外,以同样方法,采用以下不同的五种配比方案出可分别制备五份复合磁性药物微胶囊:
方案1:七水硫酸亚铁1.8%、三氯化铁0.7%、浓氨水0.72%、油酸0.43%、无水乙醇5.4%、聚乙烯吡咯烷酮1.1%、金雀异黄素0.11%、过硫酸钾0.26%、苯乙烯9.08%、甲基丙烯酸甲酯1.95%、丙烯酸0.65%、其余为去离子水,合计100%。
方案2:七水硫酸亚铁1.83%、三氯化铁0.71%、浓氨水0.72%、油酸0.44%、无水乙醇5.5%、聚乙烯吡咯烷酮1.1%、金雀异黄素0.11%、过硫酸钾0.26%、苯乙烯7.7%、甲基丙烯酸甲酯2.75%、丙烯酸0.55%、其余为去离子水,合计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10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