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1175.0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7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游万益;容志强;梁丽丽;戴宏骐 | 申请(专利权)人: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H05K7/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1542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到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子电路的设计者通常会关注两个基本电路部分,即逻辑部分及电源部分。在设计逻辑电路时,因为在逻辑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较低,使得设计者通常不会考虑由于状态改变(如:温度)所造成电气属性的任何变化(如:电路组件的阻抗)。然而,高电流的流动将很容易使得电源电路在焦耳效应作用下,电气属性发生变化。因此欲使电源连接器能够通过高电流,必须尽量减小电源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电阻,从而减小因焦耳效应而产生的热量;同时,导电端子的散热面积应尽可能大,从而使得因焦耳效应所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
现有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不佳,从而使得电连接器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因焦耳效应所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而损坏电连接器。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可以取得较佳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间隔壁,所述若干间隔壁之间形成有若干端子收容腔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其中所述若干间隔壁的至少一侧边开设有散热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口为U型凹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而出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对接面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散热口开口于所述对接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还设有逃料孔,所述逃料孔位于相邻的两个端子收容腔之间,且与所述散热口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成对设置,每个电源端子对均包括基部、自基部一端向外延伸的接触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与接触部之间的弯折部,且所述每一对电源端子对的两片电源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每一对电源端子对的两片电源端子的基部上设有相对翻折并弹性悬伸于基部内表面上的悬臂,所述基部的至少一侧边向外延伸形成卡持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收容腔包括沿电连接器高度方向延伸的抵壁,所述抵壁与所述间隔壁之间留有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壁上设有与所述悬臂相配合的抵槽,以限制所述电源端子对沿电连接器长度、宽度及高度方向的位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若干信号端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信号端子包括插入部、自所述插入部一端向外延伸的接触部、自所述插入部另一端向外延伸的引脚以及连接所述插入部与所述引脚的弯折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电连接器的若干间隔壁的至少一侧边开设有散热口,且所述散热口与逃料孔相连通,从而使得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6是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主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一对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信号端子与收容板配合安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所述若干电源端子成对设置,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若干信号端子30。
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向前延伸而出的对接部12,所述对接部12设有对接面12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所述绝缘本体10上设有若干间隔壁13,所述若干间隔壁13之间形成有若干端子收容腔用以分别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20与若干信号端子30,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20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30的形状不尽相同,因而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对20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41与用以收容所述若干信号端子30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42的形状也不尽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1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