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1843.X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7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舒绪刚;樊明智;许祥;印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九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75/16 | 分类号: | C07C275/16;C07C273/18;A23K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海文 |
地址: | 51062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甘氨酸 二肽 螯合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肽螯合铜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氨基甲酰甘氨酸螯合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高铜日粮(100—250毫克/千克,硫酸铜)可促进猪的生长,提高采食量很改善铜饲料利用率。高锌(2000—3000毫克/千克,氧化锌)能减轻仔猪腹泻,促进生长发育。因此,高铜、高锌是目前养猪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营养调控手段。然而应用高铜、高锌,致使大量的铜(80%—95%)和锌(90%—95%)随粪便排入环境,同时猪肌肉和肝脏中铜、锌浓度增加,给人畜健康带来直接危害。Coffey(1994)为研究赖氨酸螯合铜作为生长促进剂的效果和适宜剂量,用1301头断奶仔猪进行8个组的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赖氨酸螯合铜(100毫克/千克 铜)与高剂量硫酸铜(250毫克/千克 铜)的促生效果无显著差异。Ward(1997a)总结了联合营养研究和技术中心的系列研究,以赖氨酸螯合铜提供100毫克/千克的铜对断奶仔猪的促生长作用与以硫酸铜提供200—250毫克/千克的铜有同样的效果。
目前饲料中常用的有机铜是氨基酸螯合铜,其在消化道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利于吸收。但是,由于氨基酸主要是通过被动转运以及依赖于Na+的主动转运,从肠腔转移,而穿过刷状缘转运的各种氨基酸之间有竞争作用,从而影响了氨基酸螯合铜的吸收速率以及吸收强度。因而,研发一种吸收速率更高、吸收强度更好的有机铜是本领域从业人员不断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二肽螯合铜化合物: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其分子式为C6H10N4O6Cu,为绿色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甲醇、丙酮等有机溶剂,结构式如(I)所示:
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放入反应器中,加水溶解;
2)搅拌下加水氢氧化钡,加热至75~85℃;
3)继续加入硫酸铜,70~90℃反应2~4小时;
4)70~90℃过滤,滤液浓缩、冷却结晶、干燥后得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
其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优选的,制备过程中,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氢氧化钡、硫酸铜的摩尔比为2~8:1~4:1~4。
优选的,制备过程中,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氢氧化钡:硫酸铜的摩尔比为2:1:1。
优选的,步骤1)中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与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g:1~2ml。
以上所述的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的技术信息,具有合成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产品纯度较高,质量稳定,技术便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同时所得到的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比氨基酸螯合铜吸收速率高,吸收强度大,可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补充日粮中的铜元素,提高动物体的生长性能与免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的红外光谱图;
图2是氨基甲酰甘氨酸的红外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称取23.6g(0.2mol)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加水40ml,十水氢氧化钡35.1g(0.1mol),加热溶解后,再加入24.9g(0.1mol)五水硫酸铜,控制温度在70℃反应1小时,趁热抽滤,滤液重复抽滤至无明显沉淀(必要时候过滤),滤液在旋转蒸发器上浓缩至有晶膜出现,在搅拌下冷却至析出固体,抽滤,固体先在105℃下烘干至恒重,得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28.7g,检测铜含量为21.23%,氮含量为18.87%。
实施例2
氨基甲酰甘氨酸二肽螯合铜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九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九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18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