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2737.3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横井健二;水藤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F04B35/04 | 分类号: | F04B3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压缩机,特别是涉及搭载于车辆的电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同时使用发动机以及电动马达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中,按照车辆的行驶状态改变基于发动机的驱动和基于电动马达的驱动的比例。在此类混合动力车辆中,作为使构成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系统工作的压缩机,如果使用从发动机获得驱动力的压缩机,则压缩机无法一直从发动机得到所需要的驱动力。因此,在混合动力车辆中,使用将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等获得的电力作为动力进行驱动的电动压缩机。进而,电动压缩机安装于车辆的车身、发动机。
但是,混合动力车辆在怠速运转时的怠速停止等发动机停止的状态下,存在仅借助电动马达运转的情况,如果在这样的发动机停止时使电动压缩机运转,则由于电动压缩机的运转而在车内以及车外产生令人不舒服的噪声。并且,在上述噪声中,存在运转中的电动压缩机自身所产生的放射声音和电动压缩机的振动经由该电动压缩机的安装部位施加给车身、发动机而产生的共振声音等。因此,提出了降低电动压缩机的噪声的技术。
在实开昭64-44810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将螺钉插入安装于压缩机的圆筒金属部件的贯通孔,通过将该螺钉拧入发动机的被安装体的螺纹孔,从而将压缩机安装于被安装体。此外,在圆筒金属部件的外周面卷绕有用于减轻振动的防振橡胶。在卷绕有防振橡胶的圆筒金属部件配置于具有半圆状的弯曲部的基础金属部件的圆弧部的内侧的状态下,通过将基础金属部件螺钉紧固并固定于压缩机,从而上述圆筒金属部件被固定于压缩机的外侧。此时,在基础金属部件与圆筒金属部件之间、以及压缩机与圆筒金属部件之间,夹装有防振橡胶。
但是,在实开昭64-44810号公报的压缩机中,利用防振橡胶来减少向圆筒金属部件传递压缩机的振动,由此降低振动朝向用于安装压缩机的被安装体、即发动机的传递,能够降低共振声音,但存在无法抑制压缩机的内部的压缩机构的工作声音从该压缩机的外壳放射的放射声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压缩机,该电动压缩机实现了振动向所搭载的车辆传递而产生的噪声及工作声音放射而产生的噪声的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压缩机安装于车辆的被安装部,具备:压缩部,该压缩部对从外部吸入的流体进行压缩后将其排出;电动式驱动部,该电动式驱动部对压缩部进行驱动;以及壳体,该壳体具有至少覆盖压缩部且由树脂形成的壳体主体和与壳体主体设置为一体而用于安装在被安装部的安装部,安装部具有:筒状体,该筒状体一体地设置于壳体主体;以及紧固部件,该紧固部件插入筒状体,将筒状体安装于被安装部,壳体主体介于压缩部与筒状体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压缩机的安装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具备图1中的安装壳体的状态下的电动压缩机的侧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剖开后的剖视图。
图4是以与图2同样的方式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压缩机的安装壳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压缩机的安装壳体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压缩机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压缩机101安装在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的被安装部、亦即安装底座61以及62,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车辆空调的制冷装置。
参照图1,电动压缩机101具有电动压缩机主体1和包围电动压缩机主体1的安装壳体10。
电动压缩机主体1利用压缩部2和驱动压缩部2的驱动部3构成。
压缩部2具有:压缩机构2a,该压缩机构2a从外部吸入流体、亦即制冷剂,在对所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之后向外部排出该制冷剂;以及压缩机外壳4,该压缩机外壳4将压缩机构2a包含于内部。驱动部3具有:电动式马达3a,该电动式马达3a通过从外部接收电力供给而工作,并驱动压缩机构2a;以及马达外壳5,该马达外壳5将马达3a包含于内部。进而,压缩机外壳4以及马达外壳5成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外壳。在此,压缩机外壳4构成压缩部2的框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27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