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2942.X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6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俊;陈威州;方崇仰;林宗贤;谢宗谚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26 | 分类号: | G02B27/26;G02F1/133;G02F1/1343;G09G3/20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裸眼 眼镜 切换 立体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同时具有裸眼式立体显示功能以及眼镜式立体显示功能并可进行切换的立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显示器的相关技术不断精进,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蓬勃。立体显示技术主要的原理是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影像,而左眼与右眼接收到的影像会经由大脑分析并重叠而使观看者感知到影像画面的层次感以及深度,进而产生立体感。
一般立体显示技术大致上可分为需配戴特殊眼镜(一般可称为眼镜式)与不需配戴特殊眼镜(一般可称为裸眼式)这两大类。目前较主流的眼镜式立体显示技术包括快门眼镜型(shutter glasses type)立体显示技术以及偏光眼镜型(polarized glasses type)立体显示技术。眼镜式立体显示技术虽然产生的立体效果较好,但由于需另外搭配特殊眼镜故仍造成许多使用上的不方便。相对地,裸眼式立体显示器虽不需要搭配特殊眼镜,但由于目前较常见的裸眼式立体显示技术例如透镜式(lenticular lens type)立体显示技术是利用透镜将各显示资讯的光线曲折而分别导向观看者的左右眼,故一般仍存在观看位置受限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利用在显示板前设置一可形成透镜以及可对光线产生相位延迟效果的切换组件,使得显示装置可具有裸眼式立体显示功能、眼镜式立体显示功能以及一般二维显示功能,并可在各显示模式间进行切换。
本发明提供一种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板以及一切换组件。显示板包括一显示面,且显示板是用以提供一第一显示资讯与一第二显示资讯。切换组件是设置在显示板的显示面的一侧并接收由显示板传送的第一显示资讯与第二显示资讯。切换组件是在一裸眼式立体显示模式下形成多个透镜用以改变第一显示资讯与第二显示资讯的方向,且切换组件是在一眼镜式立体显示模式下提供一第一相位延迟模式与一第二相位延迟模式。第一相位延迟模式对应第一显示资讯,使第一显示资讯具有一第一偏振状态,且第二相位延迟模式对应第二显示资讯,使第二显示资讯具有一第二偏振状态。
附图说明
图1到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的透镜排列状况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样态的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的透镜排列状况示意图。
图6到图9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0与图11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与图1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四优选实施例的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
100 110 显示板
示装置
110P 像素区 111 显示面
120 切换组件 121 第一透明基底
121A 第一内表面 121B 第一外表面
122 第二透明基底 122A 第二内表面
122B 第二外表面 123 第一透明电极
123S 子电极图案 124 第二透明电极
124S 子电极图案 125 液晶层
125M 液晶分子 126 图案化相位延迟层
129 透镜 131 第一相位延迟模式
132 第二相位延迟模式 140 偏光眼镜
141 第一偏光镜片 142 第二偏光镜片
裸眼与眼镜可切换式立体显
200 220 切换组件
示装置
225 液晶层 225M 液晶分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29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