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的高温杀菌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84664.1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7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德 |
主分类号: | A61L2/04 | 分类号: | A61L2/04;A23L2/46;C02F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艳赞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高温 杀菌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的高温杀菌结构,属于高温杀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液态饮品、饮水或医疗、工业用的液体的加温或高温杀菌,利用油炉或电热装置以传统直接方式加温后再经冷却。上述油炉或电热装置的传统方式加温较慢,无法提升效率,且最高温度只能达约100℃,较难达到最佳杀菌的效果。再者,油炉的加温方法式以油为燃料,该油料的成本极高,且燃烧产热能时会有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此外,以电热装置的传统加温方式,极为耗电力而难以节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的高温杀菌结构,可达到节省能源、减碳与快速高温杀菌、提升制造工作效率的目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的高温杀菌结构,包括有第一高温筒、第二高温筒、第三高温筒、一降温筒及一冷却筒,所述第一高温筒、第二高温筒、第三高温筒、降温筒及冷却筒的容置空间,均设置有螺旋状输液管并相互串接,且各螺旋状输液管的串接处均设置有一能控制液体流量的阀体;所述螺旋状输液管为金属管材并弯折成螺旋状,且螺旋状输液管的中间轴弯折成多重层螺旋状;其中,第一高温筒、第二高温筒、第三高温筒的容置空间,另设置有加温装置,并注满有热传油;所述降温筒另设有一入液管及一输液管。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输液管与第一高温筒的螺旋状输液管结合。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冷却筒内注满有冷却剂,并结合有一冷却机。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以对液体进行数次快速高温杀菌,同时可通过加温杀菌后的液体的温度传导给欲进行加温杀菌的液体至一定的温度,继而输送经快速高温杀菌结构的各高温筒行数次窜流高温杀菌,可达到快速高温杀菌的功效与节省一半以上电力能源的目的;
1、本发明降温筒另设有一入液管,可供欲加温杀菌的液体注入降温筒内先吸附螺旋状输液管传导的高温并可令螺旋状输液管内液体达到初降温的目的;
2、本发明另有一输液管可与第一高温筒的螺旋状输液管结合,可输送经降温筒内初导温的液体流入高温筒的螺旋状输液管并进行快速高温杀菌;
3、本发明的冷却筒内注满有冷却剂并结合有一冷却机,可急速冷却其螺旋状输液管内的液体,即可注入瓶内包装成品并提升效率;
4、本发明数个(第一、第二、第三)高温筒的容置空间内设有加温装置与螺旋状输液管,其空间注满有热传油,可快速吸附加温装置的高温并达300℃左右;该热传油的保温性与传热性佳,可有效将300℃高温传导给螺旋状输液管吸收,以对其内窜流的液体急速加温而升温,该窜流于第一高筒的螺旋状输液管内的液体可达100℃左右,该液体再窜流入第二高温筒的螺旋状输液管加温即可达约103℃左右,该液体再窜流入第三高温筒的螺旋状输液管加温即可达约107℃左右的高温,即可确实达到杀菌的目的;
5、本发明降温筒的螺旋状输液管内窜流的已经高温杀菌达107℃液体的高温可经由螺旋状输液管传导给降温筒内不断注入的欲加温杀菌的液体来吸附,而螺旋状输液管内的高温液体可达到初步降温至75℃左右,同时欲加温杀菌的液体因吸附了高温而达到约65℃至70℃左右的温度,并不断地经由一输液管窜流至第一高温筒的螺旋状输液管内加温,即形成可在短时间内加温达100℃左右的液体高温,如此即可达到节省一半电力的目的,无形之中即可大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液体的高温杀菌结构的简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液体的高温杀菌结构的透视简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螺旋状输液管的实施简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第一高温筒-10;热传油-100;冷却剂-101;冷却机-102;第二高温筒-11;第三高温筒-12;降温筒-13;冷却筒-14;
螺旋状输液管-20;
阀体-30;
入液管-40;输液管-41;
加温装置-50。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德,未经李俊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46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