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称重法水蒸气透过率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4825.7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1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姜允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03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称重 水蒸气 透过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的测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实现检测材料增重法、减重法、倒杯法检测的称重法水蒸气透过率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装材料的生产和研制逐渐向着更轻、更薄、更便利、更经济的方向发展,功能性材料的广泛应用以及水蒸气透过率对食品、药品、化妆品、工业品产品质量安全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水蒸气透过率测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且对于材料该项指标的要求也不断严格,如今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是否达标已关系到一大批包装材料是合格还是报废的关键。检测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有称重法和传感器法两种方法,其中称重法是材料水蒸气透过率测试的基础方法,透湿杯内放置试样,密封试样边缘,使试样一侧与透湿杯内部形成封闭的、湿度一定的空间,以适当的时间间隔称量透湿杯的重量,通过透湿杯的重量变化计算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三个大问题制约了称重法的发展和应用。首先是对于当前的减重法测试来讲,由于测试环境湿度高,将称重天平放置其中会降低其使用寿命并影响测试精度,因此需要由试验人员完成透湿杯在测试环境和称重环境中的交替转移,试验环境与称重环境不一致和透湿杯转移中的人工操作是检测自动化程度低、数据精度低的两个主要原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实现透湿杯在测试环境中的重量称量,但是透湿杯长期放置在天平上会由于系统漂移误差积累致使天平测试不准,因此也需要移动透湿杯实现对透湿杯重量的间歇测量。其次是实现多工位测试的需求,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测试时间较长,如果一台设备能够实现自动测试,但仅能检测一个样品,那测试效率显然是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第三是急需完善测试方法的种类,当前的称重法测试实际分为增重法、减重法和倒杯法三类,每种测试方法都有自己的测试应用范围,哪怕对于同一个样品,在使用减重法测试之后也有使用增重法测试的需求,但是目前能进行增重法和倒杯法测试的设备是相当罕见的,而能分别进行这三种方法测试的设备更是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检测自动化程度低、数据精度低,测试效率低,不能在一种设备上分别进行增重法、减重法和倒杯法三种方法测试的问题;提供一种称重法水蒸气透过率测试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应用方便,实现了水蒸气透过率的多工位测试,以及增重法(干燥剂法)、减重法(水法)、倒杯法检测的自动称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称重法水蒸气透过率测试装置,包括称重装置,透湿杯,环境腔,透湿杯托架,升降装置,旋转装置,称重装置包括采集部件,采集部件与环境腔连接,透湿杯和透湿杯托架设于环境腔中,透湿杯放置在透湿杯托架上;透湿杯托架与称重装置相配合,透湿杯托架通过连接机构与升降装置连接,透湿杯托架通过连接机构与旋转装置连接。
所述采集部件与环境腔的连接处设有密封部件,采集部件与密封部件相配合;所述密封部件上设有导液孔。
所述密封部件为迷宫式密封结构。
所述透湿杯托架设有通孔,通孔尺寸大于称重装置采集部件的尺寸。
所述升降装置为自动升降装置,包括气缸式自动升降装置或机械式自动升降装置。
所述气缸式自动升降装置包括气缸体,活塞,活塞连杆,活塞连杆与安装在导向套内的连接机构相连接,连接机构与透湿杯托架连接。
所述机械式自动升降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机械传动机构,机械传动机构与安装在导向套内的连接机构相配合,连接机构与透湿杯托架连接,所述机械传动机构为偏心机构或齿轮齿条机构或曲柄滑块机构或丝杠机构。
所述旋转装置为自动旋转装置,包括齿轮传动装置、带轮传动装置、链轮传动装置,所述自动旋转装置由电机驱动。
所述称重装置为称重天平,或带有称量元件的称重传感器称量装置。
所述透湿杯托架采用防水、防湿、刚性好的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48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