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调节式进气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4898.6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6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庄建;乔信起;张贵阳;白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33/40 | 分类号: | F02B33/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调节 式进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进气系统,特别是增压发动机机械调节式进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排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更多的燃料进行燃烧。通过喷油嘴向气缸提供更多的燃料很容易做到,然而要同时提供与增加的燃料量相匹配的空气量,却没那么容易做到;燃料在空气量不足的前提下进行燃烧,燃烧效果较差。当喷油量一定,气缸进气量较大时,则燃烧较好,油耗和排放较低。传统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完全依靠活塞向下运动时在气缸内形成的真空度吸入空气,这种传统的方式很难提供足够量的空气以支持燃料的完全燃烧。因此,想要为发动机的燃烧提供足够空气,使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好,涡轮增压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现有的涡轮增压系统都不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50996.3,专利名称:一种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模件式脉冲转换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内排气所占容积连续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管内排气所容积的变化是通过移动杆的上下移动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移动杆的移动,从而使增压系统结构变的比较复杂,而且在高温情况下其排气管系的密封性也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机械调节式进气系统,能够较好的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连接轴、发动机排气管、涡轮、涡轮出气管、发动机、连接管、容积腔、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移动板和弹性部件,压气机与涡轮通过连接轴同轴相连,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左壁面相连接,容积腔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固结为一体,移动板安装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移动板通过弹性部件与容积腔上壁面相连接。弹性部件为弹簧。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移动板可以在容积腔内上下移动。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移动板向上移动并压缩弹性部件,从压气机出口到发动机入口之间的进气管总容积相对增大,从而使发动机的进气压力相对减小,发动机的爆压降低;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移动板向下移动,从压气机出口到发动机入口之间的进气管总容积相对减小,从而使发动机进气压力相对增大,燃烧较好,油耗较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可以使发动机在低速工况时燃烧较好、油耗较低,在高速工况时爆压较低;而且容积腔内温度较低,移动板与容积腔之间的密封问题也容易解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机械调节式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连接轴,5、发动机排气管,6、涡轮,7、涡轮出气管,8、发动机,9、连接管,10、容积腔,11、容积腔上壁面,12、容积腔下壁面,13、容积腔左壁面,14、容积腔右壁面,15、容积腔前壁面,16、容积腔后壁面,17、移动板,18、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48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