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包引流砂的加入装置及其引流砂加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5067.0 | 申请日: | 201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2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解华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00 | 分类号: | B22D41/00;B22D41/4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包 引流 加入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工业生产的技术领域,涉及炼钢生产工艺设备,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钢包引流砂的加入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引流砂的加入装置采用的引流砂加入方法。
背景技术
钢包引流砂加入水口之后,与钢液接触,迅速在钢砂界面形成致密的烧结层,水口打开后,烧结层受钢水静压力破裂,达到钢包自开的效果。
目前加入引流砂的方式有投入式和导管式,其中导管加砂又分为两种,即倾斜式加入和垂直式加入。
投入式加砂是将引流砂用人工投入的方法投到钢包底部水口部位;导管倾斜加砂方式是用天车吊装钢包,使钢包呈30°倾斜,导管斜插到水口进行灌砂操作;相比较而言,垂直导管加入引流砂的方法使引流砂密度均匀,烧结层形状完整,更有利于钢包自开。
但是,垂直导管加砂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导管末端直接对准水口,所加入引流砂表面形成不了平缓拱形,或者导管下端不固定,但拔起导管时,会破坏引流砂表面形状,这都会引起大包自开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钢包引流砂的加入装置,其目的是改善钢包引流砂的加砂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所提供的钢包引流砂的加入装置,包括导管,所述的导管竖直设置,所述的导管的上端设加砂口,所述的导管的下端设导管底端支架。
所述的导管底端支架为三个或三以上向外叉开的支脚。
所述的导管底端支架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100mm。
所述的加砂口的上沿口与钢缆绳连接,所述的钢缆绳绕在定滑轮上;所述的钢缆绳的另一端,与重锤连接,使所述的钢缆绳两端平衡。
所述的钢缆绳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等长度的叉缆绳与所述的加砂口连接,使钢缆绳在起吊的状态下,其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的加砂口的正中。
本发明为了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发明目的,还提供了上述钢包引流砂的加入装置所采用的引流砂加入方法,其技术方案是:
在出钢位置之前增设一个平台,在平台上完成加砂操作;
所述的引流砂的加入装置采用的引流砂加入方法为:
将处理干净水口的钢包吊运并座落在钢包车上;
钢包车开至所述平台下方;
向上提起所述重锤,将所述导管下降并对准水口,所述导管末端支架的下端支撑到水口周围,开始加砂操作;
加砂至引流砂形成圆形的凸起,垂直提起所述导管,在重锤的共同作用下,导管向上运动至一定高度停止;
加砂完成,将加完砂的钢包运送至出钢工位。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投砂不准、拱形不正、密度不匀的问题;在导管末端增加支架,使导管末端固定于水口上部100mm处,引流砂自然下落,形成平缓拱形;导管上端增加定滑轮,用钢丝绳和末端配重相连,使导管垂直升降,避免导管末端破坏引流砂外形,保证了加砂操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导管垂直加砂方式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导管,2、导管底端支架,3、加砂口,4、钢缆绳,5、定滑轮,6、重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图2所表达的本发明的结构,为一种钢包引流砂的加入装置,包括导管1,所述的导管1竖直设置,所述的导管1的上端设加砂口3。本发明所改进的是垂直加砂的灌砂方式。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改善钢包引流砂的加砂效果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钢包引流砂的加入装置,所述的导管1的下端设导管底端支架2。
所述的导管底端支架2为三个或三以上向外叉开的支脚。实现了支撑的平稳性。
其优点是:
加砂方式采用垂直加入并将导管定位并固定的方式,解决了投砂不准、拱形不正、密度不匀的问题;在导管1末端增加支架,使导管末端固定于水口上部,引流砂自然下落,形成平缓拱形。其开关相似于一个圆形的馒头,其效果最为理想。
所述的导管底端支架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100mm。该高度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被证明是佳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50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