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轻型施药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7555.5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3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国;陈长军;王建新;侯毅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G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水稻 稻瘟病 轻型 施药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三环唑和丙环唑复配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轻型施药方法,属于利用三环唑和丙环唑良好的内吸性和向顶性输导性能,发明的一种撒施防治稻瘟病的高效施药方法。
二、技术背景
研究证明三环唑和丙环唑均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和远距离向顶性输导及持效期长的突出优点,前者对稻瘟病有极好的保护作用,后者具有极好的治疗作用。三环唑和丙环唑的这些生物学特性是本发明的理论依据。
水稻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从苗期至穗期均可侵染危害,分别引起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超过50%,尤以穗颈瘟和枝梗瘟危害最大,可造成枯穗、白穗,以致绝收。因此,采用杀菌剂防治稻瘟病是国内外保障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在初见发病时喷施杀菌剂防治叶瘟和在水稻破口期喷药防治穗颈瘟。但是,往往因下雨等天气原因难以及时施药,防治效果欠佳。特别是在水稻破口期,植株高,生长繁茂,在田间喷雾时需要背负装满药液的喷雾器,行走困难,劳动强度大,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喷施足够水量,防治效果差。针对当前农村缺乏水稻田喷药的青壮劳动力和三环唑及丙环唑的生物学特征,发明了撒施三环唑和丙环唑复配剂的轻型、高效、节水、安全、易行的施药方法,取得优异效果。
三、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研发一种适应当前农村缺乏劳动力的轻型施药方法,替代喷施方法防治稻瘟病。其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利用杀菌剂的内吸传导性能,通过撒施方法防治叶瘟和穗颈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
技术方案在三环唑和丙环唑植株体内动态行为等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三环唑和丙环唑复配剂与细土、细沙或者肥料混匀,制成毒土,或直接加工成颗粒剂,于水稻秧苗移栽前3-4天或抽穗前5-10天撒施,防治稻瘟病。
有益效果本发明针对防治水稻稻瘟病,一直采用杀菌剂进行喷雾的方法,存在背负装满药液的喷雾器,在水田行走困难,以及当前农村缺乏青壮劳力喷药的问题,基于稻瘟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特点,及三环唑和丙环唑杀菌剂的生物学特性,发明的撒施杀菌剂防治稻瘟病的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证明该发明与常规的人工喷雾方法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属于农药的一种给药途径,利用三环唑和丙环唑优异的内吸输导性能,以撒施替代喷施的方法防治水稻稻瘟病。
2.该方法能够大幅减轻劳动强度,大幅提高劳动效率,并且防治效果高于喷施。
3.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可直接加工成颗粒剂撤施,也可加工成粉剂、可湿性粉剂和可溶性粉剂与细土或者细沙等拌成毒土,于移栽前3-4天或抽穗前5-10天撒施,可施药时间比较宽松。
4.该方法通过水稻根部吸收,具有残效期长的优点。
5.该方法更加安全,可减少人体对雾滴的吸入和防止雾滴漂移影响和污染相邻作物。
6.该方法减少因践踏造成对田间植株损害。
7.该方法扩大了适宜用药的人群。
四、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
(一)施药方法和时间
如果三环唑和丙环唑杀菌剂加工制成颗粒剂,可与其他物质混合后撒施或直接撒施;如果加工制成粉剂、可湿性粉剂或可溶性粉剂,则可称取适量的制剂,按照每亩10-15公斤的干细土、细沙或者肥料与所称取的药剂拌匀后撒施。
撒施时间:一般在秧苗移栽前3-4天撒施,防治叶瘟。在水稻抽穗前5-10天撒施,防治穗颈瘟、枝梗瘟和粒瘟等。
(二)田间使用技术及其效果
1. 30%三环唑·丙环唑可湿性粉剂采用撒施毒土方法防治稻瘟病
试验安排在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该地区属穗颈瘟老病区。试验地前茬为小麦,试验区土壤类型为水稻勤泥土,pH值7.5,试验地田块平整,沟渠配套。水稻品种为香繁103。2009年7月25日水稻施药,药后24天进行防效调查,收获时测产。每公顷使用30%三环唑·丙环唑可湿性粉剂,按每公顷300g、375g、450g有效成分,与225Kg的细干土拌匀,于抽穗前5-10天均匀撒施到稻田;施药方法对照设30%三环唑·丙环唑可湿性粉剂375g/ha和450g/ha有效成分,分别兑水750kg/ha均匀喷雾;药剂空白对照为清水。四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40m2。施药时田间水层2-3cm,保持3-4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75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钒冶炼废水的全循环技术
- 下一篇: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