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和带隙基准电压源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8869.7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2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贾晓伟;邓龙利;王帅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3/26 | 分类号: | G05F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10010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准 电压 电路 | ||
1.一种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六PMOS管,第一至第四电阻,以及第一至第三NPN型三极管;其中:
第一至第三PMOS管的源极接入电源电压;
第一至第三PMOS管的衬底接入电源电压;
第一至第三PMOS管的栅极与第六PMOS管的漏极及第三电阻的上端相连;
第四至第六PMOS管的衬底都接入电源电压或都与自身源极相连;
第四P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PMOS管的漏极,第五P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PMOS管的漏极,第六P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三PMOS管的漏极;
第四至第六PMOS管的栅极连接到第三电阻的下端及第三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
第一电阻的上端连接第四PMOS管的漏极,第二电阻的上端连接第五PMOS管的漏极;
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及第一电阻的下端;
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一同连接于第二电阻的下端;
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于第四电阻的上端;
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第四电阻的下端分别接地;
第二电阻的上端作为基准电压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至第三PMOS管的器件参数相同;
所述第四至第六PMOS管的器件参数相同;
第三NPN型三极管、第一NPN型三极管、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面积比为1∶n∶1,所述n为正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并且所述其中,表示求导数,Vbe3表示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结电压,T表示绝对温度,q表示电子电荷量,K表示波尔兹曼常数,R2表示第二电阻的电阻值,R4表示第四电阻的电阻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的电阻值相等。
5.一种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三P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四电阻,以及第一至第三NPN型三极管;
其中:
第一至第三PMOS管的源极及衬底接入电源电压;
第一至第三PMOS管的栅极,与第三PMOS管的漏极及第三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
第一电阻的上端连接第一PMOS管的漏极,第二电阻的上端连接第二PMOS管的漏极;
第一NPN型三极管和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及第一电阻的下端;
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及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一同连接于第二电阻的下端;
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于第四电阻的上端;
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电阻R4的下端分别接地;
第二电阻的上端作为基准电压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至第三PMOS管的器件参数相同;
第三NPN型三极管、第一NPN型三极管、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面积比为1∶n∶1,所述n为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表示求导数,Vbe3表示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结电压,T表示绝对温度,q表示电子电荷量,K表示波尔兹曼常数,R2表示第二电阻的电阻值,R4表示第四电阻的电阻值。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的电阻值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886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机激励闪存模型验证方法
- 下一篇:显示装置及液晶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