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峰孔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1130.1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7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孙淑玲;杨清河;胡大为;刘佳;王奎;刘涛;聂红;李大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08 | 分类号: | B01J20/08;B01J32/00;C10G49/02;C10G4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峰 氧化铝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峰孔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原油重质化、劣质化趋势的加剧,原油加工难度加大、轻质油品收率降低,而市场对优质轻质油品的需求又在不断增加,环保法规也越来越趋于严格。目前,重油尤其是渣油的加工和充分利用正成为全球炼油业关注的主要话题,而渣油加氢技术是重油加工工艺中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加工工艺,是公认的经济环保型深加工技术。渣油中含有大量的Ni、V、Fe、Ca、S、N等杂原子,这些杂原子大部分存在于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化合物中,由常规方法制备的载体制备的加氢催化剂往往受到扩散控制,使的这部分大分子杂质不能得到有效脱除,从而影响渣油中Ni、V、Fe、Ca、S、N等杂原子的脱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改善加氢催化剂的孔结构,使得催化剂具有双峰孔结构,其中大孔用来给大分子提供扩散通道,中孔用来进行催化反应。
专利CN1727063A公开了一种双峰孔结构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水合氧化铝与碳酸铝铵混合、成型并焙烧,其中水合氧化铝与碳酸铝铵的重量混合比为20-90∶10-80,焙烧温度为450-1000℃,焙烧时间为1-8小时。该发明提供的氧化铝载体具有双峰孔结构,且孔容较大,可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使用。
专利CN1188216C公开了一种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两种不同的拟薄水铝石干胶粉均匀混合,然后进行胶溶、成型、干燥、焙烧制得双峰孔氧化铝载体。其中第一种拟薄水铝石的孔容在0.85mL/g-1.50mL/g之间,加入比例占投料Al2O3的5重量%-50重量%;第二种拟薄水铝石的孔容在0.50mL/g-0.80mL/g之间。本发明制备的氧化铝载体孔直径分别集中在6nm-35nm和100nm-2000nm范围内。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铝载体可作为生产重油加氢保护剂、脱金属催化剂及扩散控制的反应过程催化剂的载体。
专利CN1047957C公开了一种双峰孔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原料路线方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干胶粉均匀混合,然后进行胶溶、成型、干燥和焙烧处理而制得具有双峰孔结构的氧化铝载体,此方法简便易行,所得产品大、小孔比例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具有双峰孔结构的氧化铝载体以及制备该载体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以下内容:
1.一种双峰孔氧化铝载体,以压汞法表征,所述载体的孔容为0.9-1.2毫升/克,比表面积为50-300米2/克,直径为10-30nm孔的孔体积占总孔容的55-80%,直径为300-500nm孔的孔体积占总孔容的10-35%。
2.根据1所述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的孔容为0.95-1.15毫升/克,比表面积为80-200米2/克,直径为10-30nm孔的孔体积占总孔容的60-75%,直径为300-500nm孔的孔体积占总孔容的15-30%。
3.根据1所述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拟薄水铝石的水合氧化铝P1和P1的改性物P2混合、成型、干燥并焙烧,其中,所述P1和P2的重量混合比为20-95∶5-80,P2的κ值为0至小于等于0.9,所述κ=DI2/DI1,DI1为含有拟薄水铝石的水合氧化铝P1的酸胶溶指数,DI2为含有拟薄水铝石的水合氧化铝P1的改性物P2的酸胶溶指数。
4.根据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1和P2的重量混合比为70-95∶5-25。
5.根据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2的k值为0至小于等于0.6。
6.根据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拟薄水铝石的水合氧化铝P1的孔容为0.9-1.4毫升/克,比表面为100-350米2/克,最可及孔直径8-30nm。
7.根据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拟薄水铝石的水合氧化铝P1的孔容为0.95-1.3毫升/克,比表面为120-300米2/克,最可及孔直径10-25nm。
8.根据3、4或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2为80-300目的颗粒物。
9.根据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2为100-200目的颗粒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11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