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CCD激光雷达的水平能见度的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1245.0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1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勤;侯再红;翁宁泉;吴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53 | 分类号: | G01N21/53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ccd 激光雷达 水平 能见度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探测领域,具体是利用CCD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水平能见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气能见度是描述大气混浊的参数。美国气象学会定义为,观测人员在正常视力情况下,在白天,以雾或天空作背景能看到和辨认出在地面附近一个大小适度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在夜间,则为能看到和识别中等强度的灯光的最大距离。
对于能见度的测量可分为目测和器测两大类。目测主要是由经过训练的有经验的观测人员对不同距离上固定目标进行识别,这与观测者以及观测者当时的身体状况、目标物的距离分辨率上都有关系,因此观测的能见度值受人的主观性影响很大。而器测能见度就相对来说更为客观些。在仪器测量中根据测量的方式和基于的原理不同可分为:透射型能见度仪、散射式能见度仪。在散射式能见度仪中根据信号散射的方式不同分为总散射仪、后向散射仪和前向散射仪三种。总体来说透射型和散射型代表了能见度仪的两种发展趋势。
激光雷达直接利用后向散射来探测能见度。早期由于激光雷达的成本高,同时能见度测量仅仅是激光雷达的应用之一,所以利用激光雷达测量能见度的推广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激光技术和探测技术的发展,利用后向散射式原理测量能见度的技术也逐渐成熟,其制造成本也随之下降,研制后向散射式激光雷达探测能见度开始发展。
目前,用于探测水平能见度的激光雷达系统一般采用脉冲式激光器、接收部分使用望远镜和光电探测器如雪崩管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组成的系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系统比较复杂、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易移动和运输,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其次价格贵;第三光电探测器如雪崩管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量子效率低导致单次测量时间长(一般大于3分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CCD的激光雷达的大气水平能见度测量方法,以连续激光为发射光源,利用CCD摄像机接收来自几公里内的激光回波信号,通过计算机对激光回波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大气消光系数,从而求出大气水平能见度的大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CCD激光雷达的大气水平能见度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CCD激光雷达系统,CCD激光雷达系统包括有以下装置:激光发射部分、光学接收部分和数据采集部分,激光发射部分包括激光器、准直器,光学接收部分主要包括CCD摄像机、滤光片,滤光片位于CCD摄像机的镜头前方,数据采集部分包括有计算机,CCD摄像机与计算机通讯连接;
测量过程如下:激光器发射激光水平射向大气,激光路径无遮挡物,CCD摄像机与激光器成微小角度,CCD摄像机将激光回波信号完全接收,通过计算机采集、处理激光回波图像;
激光回波图像主要由几列光点和背景组成,几列长条光点为大气后项散射回波信号,由密到疏对应距离分布,像素距离分辨不是相等的,近处距离分辨高,远处距离分辨低;
大气水平能见度的计算步骤为:
1)对采集得到的激光回波图像进行平场,再对图像进行裁减保留包含激光回波和部分背景图像(平场方法为使用所述的CCD激光雷达系统对准光线分布均匀背景进行图像采集,对图像进行归一化,保存此背景图像到的数据用于对系统采集得到的激光回波图像进行平场);
2)从激光回波图像中逐行提取背景,将每行各列减去背景图像值,对每行各列值进行合并,获得一维激光回波信号;
3)进行距离几何校正,获得激光回波信号随不同距离的分布;
4)最后,根据以下原理和公式计算反演得到大气水平能见度数值:
激光光束通过大气时,大气会对激光光束产生散射作用,其吸收作用在这532nm波长中可以忽略;设大气水平均匀,CCD摄像机接收到的距离R处的大气后向散射回波功率P(R)由下面的方程决定:
P(R)=P0CR-2βexp(-2αHR) (1)
式中,P0为激光发射功率(W);C是CCD激光雷达的系统常数(Wkm3Sr1);β是大气水平后向散射系数(km-1Sr-1);αH是大气水平消光系数(km-1);
对(1)式取对数并对距离R求导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12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