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管材连接的三通连接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5112.0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9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谢斌泉;许又配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金为型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7/04 | 分类号: | F16B7/04;F16B7/08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46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管材 连接 三通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材连接的组装配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管材连接的三通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在管材组装产品中,管材之间通常采用两通接头或三通接头进行连接。现有的接头用于管材连接时,一般是将紧固件穿过管材的侧壁使管材与接头固接的,需要在管材上钻孔,耗费大量的人力,使安装效率大大降底,还容易使水从钻孔进入管材内部,导致管材锈蚀,且连接后,一部分紧固件会位于管材的外部,也影响了管材组装产品的美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方便快捷、防水性好、可提高产品美观性的用于管材连接的三通连接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管材连接的三通连接组件,包括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设有连接部以及三段用于与管材连接的接头,所述三段接头自连接部向三个方向延伸,各接头上均设有一胀紧孔,所述胀紧孔内装设有可使接头与管材内壁胀紧连接的芯轴,所述连接部上对应于各胀紧孔分别设有一个用于插入工具控制芯轴的通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胀紧孔为螺纹孔,所述芯轴上设有与螺纹孔配合的锥螺纹。
所述螺纹孔贯穿于所述接头。
所述接头远离连接部的一端的设有两个以上可径向张开的弹性胀紧部,所述两个以上弹性胀紧部沿螺纹孔的周向间隔布置。
所述弹性胀紧部的外侧壁上设有卡齿。
所述芯轴靠近通孔的一端设有旋转控制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用于管材连接的三通连接组件将接头插入管材开口中,再从通孔控制芯轴与胀紧孔配合使接头胀紧管材的内壁,不需要在管材上开孔或进行其它的加工,就可实现管材与接头的连接,其结构简单、安装省时省力、效率高,并保证了管材的完整性,使管材组装产品的防水密封性能和整体美观性更好。芯轴通过锥螺纹与胀紧孔螺旋配合,可轻松的将芯轴旋入胀紧孔中,实现以较小旋转力产生较大的胀紧力,其操作方便、省力,易于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和可靠性。螺纹孔贯穿于接头,安装时芯轴自接头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装入,这样可使通孔开设得较小,避免影响接头的连接强度。插孔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设有弹性胀紧部,弹性胀紧部可与芯轴配合更好的胀紧管材。弹性胀紧部上设有卡齿,卡齿可增大弹性胀紧部与管材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管材与弹性胀紧部相对滑动,保证连接的可靠性。芯轴靠近通孔的一端设有旋转控制凹槽,便于通过旋转工具使芯轴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接头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芯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接头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接头本体;11、连接部;12、接头;13、通孔;14、胀紧孔;15、弹性胀紧部;151、卡齿;2、管材;3、芯轴;31、锥螺纹;32、旋转控制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发明用于管材连接的三通连接组件的第一实施例,包括接头本体1,接头本体1设有连接部11以及三段用于与管材2连接的接头12,三段接头12自连接部11向三个方向延伸,各接头12上均设有一胀紧孔14,胀紧孔14内装设有可使接头12与管材2内壁胀紧连接的芯轴3,连接部11上对应于各胀紧孔14分别设有一个用于插入工具控制芯轴3的通孔13,通孔13自各胀紧孔14延伸出连接部11外部。使用时,将接头12插入管材2开口中,再从通孔13控制芯轴3使接头12胀紧管材2的内壁,不需要对管材2进行开孔等其它加工,就实现了管材2与接头12的连接,其安装省时省力、效率高,并提高了管材连接产品的防水密封性能,同时,管材2外部没有连接用的紧固件,使管材连接产品的整体美观性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金为型材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省金为型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5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