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2# 10-2 No.110411-1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95971.X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1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赵萍;王雅;郭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9/42;C12R1/80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羊毛状 青霉 penicillium lanosum 10 no 110411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纤维素是植物材料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水解成单糖,单糖再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各种有用的产品。目前,纤维素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食品发酵、食品加工以及植物纤维原料降解利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应用前景。国内关于该项研究的报道也很多,杨礼富等分离了降解香蕉茎叶活性较高菌株,费尚芬等对于白腐菌纤维素酶高酶活菌株进行筛选,王战勇等对产纤维素酶黑曲霉液体发酵条件做了相关分析,金钟跃等采用微生物对植物纤维素进行降解,并对纤维素降解菌株进行了比较、组合,以研究影响降解效率的主要因素。
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中的一种,是一种多组分的酶系,各组分间又存在着协同作用,这是其它酶类中较为少见的特点。目前,纤维素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食品发酵、食品加工以及植物纤维原料降解利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2# 10-2No.110411-1。
本发明是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2# 10-2 No.110411-1,用于分解秸秆中的纤维素、木质素。
本发明用生物技术将纤维素、木质素分解为可利用糖,进而能解决秸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可以利用秸秆生产乙醇等生物能源。
本生物材料的分类命名为: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保藏该生 物材料样品的单位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2012年1月9日,保藏编号:CGMCC No.5703。
附图说明
图1是菌丝普通光学显微照片(100X),图2是菌丝普通光学显微照片(400X)(棉蓝染色),图3是CK菌株的菌丝普通光学显微照片(100X),图4是菌株的菌丝普通光学显微照片(400X)(棉蓝染色),图5是两株菌株CX酶活的比较,图6是两株菌株FPA酶活的比较,图7是半固态培养5天CX酶活。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2# 10-2 No.110411-1 CGMCCNo.5703,用于分解秸秆中的纤维素、木质素。
本发明从多种土样中分离筛选具有高纤维素酶活性的菌剂,通过18S rDNA基因PCR测序后,通过基因序列比对确定为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该菌落均呈圆形,有菌丝,中央凸起,无光泽,不透明、直径3-6mm,培养3天菌落呈绿色偏白,该菌剂比市场现有的商品纤维素酶菌株(CK)酶活活性更高,该菌剂液体培养时,其中株菌在5天后出现最高纤维素酶活,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27.01μg/mL,滤纸酶活为5.99μg/mL;半固态培养时,含水量为70%(总质量与液体培养基相同)时出现最高CX酶活,为5.66μg/mL;含水量为90%(秸秆粉质量与液体培养时相同)时出现最高CX酶活,为11.33μg/mL。
本发明的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2# 10-2 No.110411-1的具体提取过程如下:
1土样:采自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甲子坪
2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1培养基的制备
无机盐培养基(加入玉米秸秆粉,过120目筛):配制500mL玉米秸秆无机盐培养基,K2HPO4·3H2O 6.65g,KH2PO4 2g,MgSO4·7H2O 0.1g,(NH4)2SO40.25g,琼脂8g,蔗糖10g,秸秆粉2g,加蒸馏水至500mL,pH7,120℃灭菌30min;马铃薯培养基(PDA):蔗糖(或葡萄糖)20g,琼脂15~20g,pH7。马铃薯去皮、挖芽眼、洗净、切片,称200g放入1000mL自来水中文火煮沸30min。双层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加水至1000mL,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121℃灭菌30min。倾斜放置做成PDA斜面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59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机正压大布袋除尘器
- 下一篇:一种大容量二维码医用识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