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驱动优化方法与显示驱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9649.4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6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彭昱勋;陈俊廷;魏郁珊;陈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2 | 分类号: | G09G3/32;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驱动 优化 方法 驱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显示驱动优化的方法与显示驱动器。
背景技术
由于消耗能量低、体积较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小等优点,如今平面面板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各式计算机系统、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图像显示装置上。数据电压可以控制像素(pixel)的灰阶。显示驱动器必须将不同的数据电压经由数据线写入显示面板的对应像素。为了降低显示驱动器的消耗功率,电荷分享(charge-sharing)方法被提出。
图1是说明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10的示意图。液晶显示器10包含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100、源极驱动器(source driver)102、栅极驱动器(gate driver)104以及电压产生器106。液晶显示面板100是由两基板(Substrate)构成,而于两基板间填充有液晶材料(LCD layer)。基板上设置有多条数据线(Data Line)108、多条垂直于数据线108的扫描线(Scan Line,或称栅线,Gate Line)110以及多个薄膜晶体管112,而于另一基板上设置有共享电极(Common Electrode)。电压产生器106可以提供公共电压Vcom至液晶显示面板100的共享电极。薄膜晶体管112是以矩阵的方式分布于液晶显示面板100上。每一数据线108对应于液晶显示面板100上的一行(Column),而扫描线110对应于液晶显示面板100上的一列(Row),且每一薄膜晶体管112是对应于一像素(Pixel)。此外,液晶显示面板100的两基板所构成的电路特性可视为一等效电容114。
在图1中,栅极驱动器104依序产生栅极驱动信号VG_1~VG_M,以逐列开启薄膜晶体管112,进而更新等效电容114中储存的像素数据。例如,当栅极驱动信号VG_1开启第一列的薄膜晶体管112时,源极驱动器102可以将数据电压VS_1~VS_N分别经由对应的数据线108与薄膜晶体管112写入第一列的像素。当栅极驱动信号VG_2开启第二列的薄膜晶体管112时,源极驱动器102可以将另一组数据电压VS_1~VS_N分别经由对应的数据线108与薄膜晶体管112写入第二列的像素。
图2是说明图1中数据电压VS_1的波形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2,当栅极驱动信号VG_1开启第一列的薄膜晶体管112时,源极驱动器102可以将电压电平为V1的数据电压VS_1写入第一列像素。当栅极驱动信号VG_2开启第二列的薄膜晶体管112时,源极驱动器102可以将电压电平为V2的数据电压VS_1写入第二列的像素。若液晶显示器10没有电荷分享功能,则源极驱动器102必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数据电压VS_1从电压电平V1转态至电压电平V2。也就是说,源极驱动器102的输出电压振幅(voltage swing)为图2所示电压差201。
传统电荷分享方法为源极驱动器102在输出下一个扫描线的数据电压前,先将相邻的数据线相互短路,以降低显示驱动器的消耗功率。例如,当栅极驱动信号VG_2开启第二列的薄膜晶体管112时,源极驱动器102先将传送数据电压VS_1的数据线108与传送数据电压VS_2的数据线108相互短路。在此假设短路后数据电压VS_1的电压电平为V3。完成电荷分享后,源极驱动器102将相邻数据线之间恢复为断路状态,然后再输出下一个扫描线(例如第二列扫描线)的数据电压。由于液晶显示器10有电荷分享功能,因此源极驱动器102只需将数据电压VS_1从电压电平V3转态至电压电平V2即可,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具有电荷分享功能的源极驱动器102,其输出电压振幅为图2所示电压差202。很明显地,电压差202小于电压差201。因此,在图2所示驱动波形的操作条件下,传统电荷分享方法可以降低显示驱动器的消耗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96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