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2474.8 | 申请日: | 2012-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2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殷黎明;王俊有;李建树;刘超;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6 | 分类号: | B29C45/76;B29C45/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模具 送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属于注塑模具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步距检测是连续模具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料带送入的位置来判断模具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传统的步距检测方法是导正孔检测法,所述导正孔检测法是通过检测导正孔的位置来判断料带送入的位置是否正确。但这种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检测销与导正孔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导正孔有微小的偏差时不能检测;2、检测销在贴近料带时才能开始检测(即机床已经开始下降时检测),由于机床存在惯性,检测只能控制机床停止,而不能控制机床停止的位置,从而容易造成模具在误送状态下闭合;3、若导正孔之间有空缺位置,当误送到这个位置时,检测销也可以通过空缺位置误认为送料正确,从而容易发生检测误判断。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模具检测的准确性,不能100%的防止料带送错位置而造成的模具损坏。现有的步距检测存在精度低、模具使用寿命短、维护频繁等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自动防误送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该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能够防止嵌件送错位置而造成模具损坏,且该装置的检测精度高、模具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嵌件的位置,所述嵌件包括若干导位孔,所述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包括:
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开设有若干收容槽;
检测杆,所述检测杆包括突伸入所述收容槽的第一部分、可伸入所述嵌件导位孔内的导正销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导正销之间的凸出部;
光电开关,所述光电开关内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部分伸入的收容空间;及
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围设于所述第一部分上,且夹持于所述收容槽内壁与所述凸出部之间;
其中所述限位板上还设有与所述收容槽及收容空间连通的通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电开关内设有光发射器与光接收器,所述收容空间位于所述光发射器与所述光接收器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电开关呈槽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还包括将所述光电开关与所述限位板固定的螺丝。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进一步包括连接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导正销的第二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凸出部的直径而大于所述导正销的直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复位弹簧的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的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将检测杆的第一部分收容于光电开关的收容空间内,通过复位弹簧在限位板与凸出部的限位作用下,使得嵌件在送料时,光电开关能够对检测杆第一部分突伸入收容空间的位置高度进行检测并输出信号给机台,从而控制机台动作,进而达到嵌件模具自动防误送检测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的安装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自动嵌件模具防误送检测装置100,其与机台(未标号)相连接,用于检测嵌件60的位置。所述嵌件60包括顺序排布于所述嵌件60一侧的直径相同的若干导位孔61,且所述若干导位孔61排布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嵌件60的一侧边还向外延伸形成有若干引脚(未标号)。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相对应的嵌件60通过两者的若干引脚的配合可将构成模具型腔63的前模座和后模座合拢,原料则通过入料孔进入模具型腔63内,待模具注塑成型后两模座分开,即可将成型后的产品由模具型腔63内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24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