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剥绒机自动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4754.2 | 申请日: | 201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8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左振;左敬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振宇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B1/02 | 分类号: | D01B1/02;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王琪;白京萍 |
地址: | 233700 安徽省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剥绒机 自动控制系统 | ||
1.一种剥绒机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1),其信号输入端分别与锯轴电机电流检测电路(2)、拨籽辊电机电流检测电路(3)的输出端相连,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锯轴电机控制电路(7)、拨籽辊电机控制电路(8)、喂籽电机控制电路(10)的输入端相连,其信号输入输出端与通讯电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绒机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1)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按键电路(12)、合箱检测电路(4)、开箱检测电路(5)、维修开箱检测电路(6)的输出端相连,单片机(1)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开合箱电机控制电路(9)、显示电路(11)的输入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剥绒机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机(1)采用芯片IC3,晶振X1的两端分别接芯片IC3的第18、19引脚,电容C8、C9串联后与晶振X1并联,芯片IC3的第9引脚分别与电容C10、电阻R23的一端相连,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通讯电路为485通讯电路(13),485通讯电路(13)采用芯片IC6,其第1引脚接芯片IC3的第10引脚,其第2、3引脚相连后接芯片IC3的第12引脚,其第4引脚接芯片IC3的第11引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剥绒机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锯轴电机电流检测电路(2)包括套设在锯轴电机M1上的电流互感器TA1,电流互感器TA1的二次线圈并联在可调电阻W1的两端,运放IC1的第2、3引脚分别通过电阻R1、R2与可调电阻W1相连,运放IC1的第1引脚与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1跨接在运放IC1的第1、2引脚之间,运放IC1的第5引脚通过电阻R6与可调电阻W1的一端相连,运放IC1的第6引脚通过电阻R5接二极管D2的阳极,运放IC1的第7引脚通过电阻R8接芯片IC3的第1引脚;所述的拨籽辊电机电流检测电路(3)包括套设在拨籽辊电机M2上的电流互感器TA2,电流互感器TA2的二次线圈并联在可调电阻W2的两端,运放IC2的第2、3引脚分别通过电阻R9、R10与可调电阻W2相连,运放IC2的第1引脚与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3跨接在运放IC2的第1、2引脚之间,运放IC2的第5引脚通过电阻R14与可调电阻W2的一端相连,运放IC2的第6引脚通过电阻R13接二极管D4的阳极,运放IC2的第7引脚通过电阻R16接芯片IC3的第2引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剥绒机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锯轴电机控制电路(7)包括光耦V4,其输入端通过电阻R29接芯片IC3的第32引脚,其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阴极、电阻R30的一端相连,电阻R3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U1的基极相连,三极管U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U1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5的阳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4与电阻R31串联后与二极管D5并联,继电器JK1的线圈的一端与电阻R31的一端相连,继电器JK1的线圈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阴极相连,继电器JK1的触点K1、K2接锯轴电机交流接触器KB1;所述的拨籽辊电机控制电路(8)包括光耦V5,其输入端通过电阻R32接芯片IC3的第33引脚,其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6的阴极、电阻R33的一端相连,电阻R3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U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U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U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5与电阻R34串联后与二极管D6并联,继电器JK2的线圈的一端与电阻R34的一端相连,继电器JK2的线圈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5的阴极相连,继电器JK2的触点K3、K4接拨籽辊电机交流接触器KB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振宇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振宇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475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结构的流体管道
- 下一篇:无线认知传感网的实现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