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把点式椎管脊髓穿刺针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5618.5 | 申请日: | 201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6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郑遵成;秦之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遵成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B10/02;A61B5/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椎管 脊髓 刺针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临床用的椎管脊髓穿刺针,主要适用于骨髓内细胞移植的穿刺,另外还可用于脊髓内病变取活检样以及脑压的测量。
背景技术
目前,因为临床上没有专门用于脊髓内细胞移植的穿刺针,所以只能借助于硬膜外穿刺针和腰麻穿刺针的两者配合应用,才能实现脊髓内细胞移植。此方法是将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进入椎管内,在硬膜外穿刺针导向下穿入腰麻穿刺针至硬膜以下,然后用普通注射器注入细胞悬液。该方法虽能在临床上应用,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硬膜外穿刺针较粗,创伤大,当与腰麻穿刺针结合应用时,因两者不配套,间隙过大易产生细胞遗漏,造成细胞资源的浪费,影响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二是硬膜外穿刺针上没刻度,看不到进针深度,操作误差大,盲目性大,影响细胞移植部位的准确性;三是由于硬膜外穿刺针的针头为直斜面,腰麻穿刺针只能垂直伸出,伸出后只能一次对准一个耙点,如多点移植时需要多次穿刺,十分麻烦,费时费力,给病人造成多次痛苦;四是没有专门配套的进量器和取样器,只能采用普通的注射器,而普通的注射器计量是毫升级的,不符合微升级的细胞注射标准。所以很需一种专门用于骨髓内细胞移植的椎管穿刺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伤小,剂量准确,细胞无遗漏,针深度准确的椎管脊髓穿刺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它由外管针和内管针构成,内管针插入外管针内,其特征在于,外管针的外径为0.7毫米,内管针外径为0.5毫米,外管针和内管针的配合为动配合,外管针前端的针头为勺形状针头,外管针后端设有易于掌控的把托和与内管针配合的插口,外管针表面上设有刻度;内管针前端的针头为斜面式针头,斜面式针头侧面设有出孔;所述的内管针的后端为手捏柄;手捏柄的前端设有与外管针插口配合的乳头,手捏柄的后端设有与微量进样器头部配合的插口;内管针的长度应保证:内管针插入外管针且乳头插到底后,内管针针头应从外管针勺形针头中露出一定长度,该长度即为进入硬膜下的深度。
为了便于脑压的测量,在内管针的手捏柄上设有三通插口,三通插口上设有密封盖。使用时,通过三通插口连接上脑压表。
为了增加外管针和内管针之间的密封性,在外管针的插口处设有密封圈。
为了适应不同体型患者的需要,内管针设为几种不同的规格,即内管针的露出长度分别为1mm、2mm、3mm、4mm、5mm五个不同的规格。
使用本发明时,首先按患者体型选取适合进针深度规格的内管针,确定患者脊髓相应的穿刺部位,在CT或“C”臂透视引导下定位,在穿刺部位消毒局麻后,将外管针穿刺进入椎管内,进针深度参照针壁上的刻度,在外管针导向下将内管针进入硬膜下,此时内管针的乳头刚好插进外管针的插口内,见脑脊液流出后,说明进针到位,而后将装入细胞悬液的微量进样器连接在内管针的插口上,将细胞悬液沿内管针孔注入脊髓。注入一定量后,提拔内管针,使针头缩回到外管针中,转动外管针一定角度,使外管针勺形针头调换朝向,再将内管针重新进入内膜下,此时内管针针头换了一个靶点,继续注射细胞悬液,如此重复进行多把点注射。如需要从脊髓内取活检样时,只要按照上述步骤插入脊髓硬膜下,连接上微量取样器即可抽取活检样。如需测量脑压时,取下三通插口的密封盖,连接上脑压表即可测量脑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使用的穿刺针相比,一是创伤小;密封性好,避免细胞遗漏,节约细胞资源;二是一次性进针直达要求的深度,操作简单;三是一次插入外管针,可向多个靶点注射,避免反复换位插入;四是采用微量进器注射,剂量准确;五是还具有活检和测量脑压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勺形针头的主视放大图;
图3是图1中勺形针头的俯视放大图;
图中:1-内管针,2-外管针,3-勺形针头,4-把托,5-外管针插口,6-刻度,7-出孔,8-手捏柄,9-乳头,10-三通插口,11-密封圈,12-内管针插口,13-脑压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遵成,未经郑遵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56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