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条码读取方法和条码读取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6391.6 | 申请日: | 201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8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郑庚;罗慧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联迪商用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H04L9/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0003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条码 读取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条码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条码读取方法和条码读取设备。
背景技术
条形码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条码系统是由条码符号设计、制作及扫描阅读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条码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输入速度快:与键盘输入相比,条码输入的速度是键盘输入的5倍,并且能实现“即时数据输入”。
2、可靠性高:键盘输入数据出错率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出错率为万分之一,而采用条码技术误码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3、采集信息量大:利用传统的一维条码一次可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二维条码更可以携带数千个字符的信息,并有一定的自动纠错能力。
4、灵活实用:条码标识既可以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识别设备组成一个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以和其他控制设备联接起来实现自动化管理。
但是,现有的条码读卡器只能进行本地读取,无法进行远程及时传送,且由于现在的终端本身的存储容量有限,就会导致多个条码的相关的信息无法实现即时读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条码读取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条码数据不能远程传送和不能实现多条码即时读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条码读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对条码进行扫描,接收扫描的数据;
S02:对扫描得到的数据进行加密,对所述数据进行封装并传输至后台服务器;
S03:终端从后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条码对应的数据信息。
其中,还包括,
S04:终端对需要回传的数据进行加密封装,并回传至服务器。
其中,所述步骤S04中数据回传至服务器的方法是采用GPRS或CDMA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步骤S02对数据的加密方法采用3des高级安全算法的方法。
其中,所述步骤S02中数据的传输采用的是GPRS或CDMA进行传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条码读取系统,包括扫描设备、中央处理设备、传输设备、显示设备,所述扫描设备用于扫描条码,并将扫描到的数据输送到加密设备;所述中央处理设备用于对数据进行处理,对需要输出的数据进行加密、封装再输出到传输设备;所述中央处理设备还用于通过传输设备接收来自外置服务器的数据;所述传输设备用于将加密封装后的数据传输至外置的服务器;还用于将来自外置服务器的数据传输至中央处理设备;所述显示设备用于显示中央处理设备输出的显示数据信息。
其中,所述传输设备采用GPRS或者CDMA传输方法。
其中,所述中央处理设备采用3des安全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条码数据不能远程传送和不能实现多条码即时读取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条码读取方法,对条码进行扫描,并将扫描到数据进行加密封装后传输到后台服务器,这样就使得条码数据能够实现远程读取,终端从后台服务器获取相应条码的完整信息,这样就不需要终端设置相应空间来存储条码数据,每个终端只需要从后台服务器接收数据就可以读取一条或者多条条码信息,且服务器的容量较终端大,且读取速度高,从而解决了多条码不能即时读取的问题。另外,终端传输到服务器的数据是经过加密处理的,防止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泄密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条码读取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条码读取设备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以及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条码读取方法,现以该方法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为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01:终端对商品的条码进行扫描,本实施例中,终端内置有条码扫描器,用于接收扫描的数据,获取商品的编号等信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终端设置扫描器接口,通过接入外置的扫描器,也能实现条码读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联迪商用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福建联迪商用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63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白光LED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 下一篇:稳定杆淬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