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柱悬臂升降平移双层停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6521.6 | 申请日: | 201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5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平;吴道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三新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6/06 | 分类号: | E04H6/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41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臂 升降 平移 双层 停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机械式汽车停放装置,特别涉及二层汽车库领域,其停车排列方式为纵向停车,上下两层车位通过PLC控制协调运行。双柱悬臂保障了上层车位安全停车,节约下层占位空间。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 CN201110135263.X公开了一种“新型二层升降横移车库”,所提供的(上层)停车方案为四柱悬吊,其对第二层停车库所实施的升降不足点是需要在下层地面设置四根立柱,而前端的立柱势必影响到下层车位停车的不方便,同时由于其所占用的立柱空间,将会损失部分停车密度。ZL2005200632347(机械式停车类别)所提供的二层式停车方案为无避让型停车,其仅对第二层停车库实施升降、旋转、平移,操作方便,但其不足点是需要在下层地面设置平移轨道,设备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柱悬臂双层停车装置,本发明专利装置能使上下两层车位在电脑程序控制下协调操作,特别是上层车位为双柱悬臂平台,为下层车位最大限度腾出存取空间,有效避免车与停车装置的碰撞几率。
本发明专利的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所述装置分为上层车位[5]和下层车位[3]。上层车位由双柱支撑[4]的悬臂[6]平台[5]及拉杆[10]构成,拉杆[10]保障了悬臂平台[5]的刚性结构平衡和承载能力,曳引机[8],链轮[7]及链条[11]负责平台的升降;下层车位由下层台版[3],滚轮[2]及轨道[1]构成。其通过下层台版[3]上的牵引电机产生横移,在需要的时候为上层车位[5]的下降腾出空间。[7]为曳引链轮,[9]为链轮同步连杆,当选定某一上层车位出库/入库操作时,其车位下层的车位通过横移控制程序自动腾出空间,让上层车位下降,最后协调完成上层车库的存取任务。所述的上层车位悬臂梁[6]是嵌在工字钢立柱上的反支撑装置。前后两边各设两个独立滚轮[12],[13]。所有滚轮能够互换,安装时直接丢入轴承盒中即可,无需固定。
控制器[14]由PLC 及变频器按设计程序完成。
发明效益: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双柱悬臂装置为下层车位腾出了前段存取空间,减少了车与设备的碰撞几率,设备生产可规模化发展,安装方便。这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上下两层车位协调运作,提高了车位空间效率,也提高了存取时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双柱悬臂升降平移双层停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 是上下层皆入库的示意图;
图3 是上层到达下层车位接受汽车入库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产品的总装工程制图(可实现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作进一步说明:上层车位停车过程:刷卡选择入库,则控制系统分析最近停车空位,指定某一空位可提供入库服务。若某上层车位需下降操作,且该车位下端有车位障碍时,下端车位通过左右横移让出下层车位的下降空间,上层车位自动下降到达停车位置待机,然后用户将车开到上层停车台版(5),关车门,锁车离开台版。按动控制器的入库按钮,则上层车位自动上升至原始停车位,完成操作,设备待机。下层车位停车过程,用户直接将车开上停车台版(3),关车门,锁车离开台版,设备待机。取车过程与此相反操作。本设备能做到2X-1的停车库容。X表示地面停车位。
应用实例:上层车位停车:刷卡存车后控制器依据停车占位状态选择了某上层车位需下降到达下层接车,则下层车位(若有占用时)自动平移腾出空间,为上层车位下降留出通道,然后上层车位自动下降到达地面待机,用户将车开上停车台版(5),关车门,锁车离开台板,客户存车业务完成;而设备依据程序对上层车位自动上升至其停车位置待机。直到下一次接收到出库指令才又进入出库服务状态循环工作。取车过程与此相同。
下层车位停车:无需程序工作,只需用户将车开上停车台版(3),关车门,锁车离开台版;设备待机。取车过程与此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三新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昆明三新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65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