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振动、宽窄行水稻插秧机的移箱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8977.6 | 申请日: | 201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2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宣圣义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宽窄 水稻插秧机 机构 | ||
技术领域
一种低振动、宽窄行水稻插秧机的移箱机构,属农业装备技术领域的水稻插秧机的关键部件。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宽窄行插秧机的具有低振动特点的移箱机构。
背景技术
水稻宽窄行栽培,即窄行距与宽行距间隔栽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该栽培法具有植株群体分布合理,通风透光性能好,光合作用率高等优点,因此单产水平较高,一般比常规等行距栽植产量高10-15%。但由于没有宽窄行插秧机,宽窄行插秧需人工插秧,且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了此项水稻高产栽培工艺的实施。
为了提高插秧机的工效,高速插秧机也是机械化插秧的发展趋势,如久保田2ZGQ-6、洋马2ZGQ-4、碧浪2ZZ-6等型号,插秧机的分插机构高速运动产生的惯性力问题已被生产厂家重视,并采取了很多技术手段加以减小,但对于高速插秧机的移箱机构的惯性力并由此引发的机器振动问题研究较少,国内也有相关专家在移箱器左右极限位置加缓冲弹簧的方式减小加速度的突变,以求减小惯性力,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技术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而横向送秧机构的振动不但会引起机器振动引起机器故障;同时会造成秧苗着床不稳,且易形成漂秧,降低插秧作业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目前宽窄行插秧机械化播种问题及高速插秧机移箱机构的振动问题,以提高机器使用寿命和插秧作业质量,提供一种可以平衡惯性力且具有宽窄行插秧功能的高速插秧机移箱机构。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振动、宽窄行水稻插秧机的移箱机构,包括由箱体、第一动力输入轴、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和第一动力输出轴构成的传动总成;由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第二动力输入轴、螺旋凸轮轴、移箱轴和固定在第二动力输入轴上的主动齿轮、固定在螺旋凸轮轴上的从动齿轮、联接在移箱轴两端的秧箱以及固定在移箱轴上的指销座通过螺旋凸轮轴上铣有的左、右螺旋槽与指销联接构成的传动箱,螺旋槽在两端依靠圆弧过渡形成闭合的沟槽;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箱为两个,以传动总成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传动总成中的第一动力输出轴,分别通过联轴器与左、右传动箱中的第二动力输入轴连接;左、右传动箱中的螺旋凸轮轴两端分别固定有纵向移箱第一、第二主动凸轮,移箱轴上分别固接有纵向移箱第一、第二从动凸轮;左、右传动箱中的螺旋凸轮轴上螺旋槽的长度各为左、右传动箱之间间距的1/2。
所述左传动箱的秧箱位于左止点时,右传动箱的秧箱应位于右止点。
其技术效果是:本发明的移箱机构,把原先的插秧机的整体式移箱机构改进为两个结构相同,且对称布置的左、右传动箱的移箱机构,在正确安装后,理论上可以做到惯性力的完全平衡,并在中间出现两倍于窄行距的宽行,同时实现了宽窄行插秧。
与现有插秧机的移箱机构及相关结构比较,目前插秧机的移箱机构并没有专门设计惯性力平衡装置,在实际作业中插秧机的秧箱及其上的秧苗变速运动而产生了较大的惯性力,特别是在换向时产生较大的振动,影响了机器的使用寿命及插秧质量,本发明运用专门设计的机构,采用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移箱单元,从而实现了移箱机构惯性力的完全平衡,延长了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和插秧作业质量;从制造加工工艺来看,由于本发明对于单根移箱轴的长度有所减小(减少近1/2),对其受力情况有所改善,提高了其抗弯强度,同时也降低了移箱轴(细长轴)的加工难度及热处理成本,有利于降低高速插秧机的关键零部件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未装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安装秧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一个6行低振动、宽窄行水稻插秧机(宽行:400mm、窄行200mm)说明其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低振动、宽窄行水稻插秧机的移箱机构,由传动总成和左、右传动箱组成。
联接在移箱轴两端的秧箱以及固定在移箱轴上的指销座通过螺旋凸轮轴上铣有的左、右螺旋槽与指销联接构成的传动箱,螺旋槽在两端依靠圆弧过渡形成闭合的沟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89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