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9200.1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3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杨殿海;刘巍;沈昌明;张浩;徐立;贾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回流 污泥 浓缩 系统 改良 氧化 工艺 | ||
1.一种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型氧化沟工艺采用由生化处理单元和物化处理单元组成的改良型反应器,其中生化处理单元由预缺氧池(1)、厌氧池(2)、厌氧池(3)、氧化沟(4)组成,依次通过管道和阀门相连组成,物化处理单元由二沉池(5)和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组成,通过管道和阀门与相连,通过变频提升泵控制流量;生化处理单元预缺氧池(1)与浓缩后回流污泥管道相连,生化处理单元厌氧池(2)与进水管道相连,生化处理单元氧化沟(4)与二沉池(5)通过相连,二沉池(5)与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相连,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与预缺氧池(1)相连;二沉池(5)、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和预缺氧池(1)之间通过变频提升泵控制流量;具体步骤为:城市污水经过沉砂处理后,依次进入生化处理单元中的厌氧池(2)、厌氧池(3)和氧化沟(4),在生化处理单元中停留10-20小时;然后进入物化处理单元中的二沉池(5),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时间为2-4小时,沉淀污泥回流至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进行污泥浓缩和筛选,然后浓缩后的回流污泥回流至预缺氧池(1)通过内源过程去除硝态氮,经过缺氧稳定后的污泥进入厌氧池(2),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根据进水水质水量的不同,调整回流污泥预浓缩池的运行参数,即污泥回流比和回流污泥预浓缩比,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稳定和强化系统的除磷性能,其中:
(1)当进水水质化学需氧量为70mg/L-130mg/L,生化需氧量为30 mg/L-60mg/L,悬浮固体为20 mg/L-40mg/L,凯氏氮为120 mg/L-130mg/L,总磷为1.5mg/L-2.5mg/L时,控制泥龄为18d-20d,污泥回流比为50%,采用回流污泥预浓缩比为50%-55%, 控制氧化沟好氧段DO浓度为0.6mg/L;
(2)当进水水质化学需氧量为140 mg/L-180mg/L,生化需氧量为70 mg/L-100mg/L,悬浮固体为140 mg/L-160mg/L,凯氏氮为25 mg/L-40mg/L,总磷为2mg/L-3mg/L时;控制泥龄为18d-20d,污泥回流比为50%,采用回流污泥预浓缩比为65%-70%, 控制氧化沟好氧段DO浓度为1mg/L;
(3)当进水水质化学需氧量为200 mg/L-250mg/L,生化需氧量为100mg/L-130mg/L,悬浮固体为160mg/L-200mg/L,凯氏氮为25mg/L-40mg/L,总磷为2mg/L-4mg/L时,控制泥龄为15d-17d,污泥回流比为50%,采用回流污泥预浓缩比为75%-80%, 控制氧化沟好氧段DO浓度为2m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其特征在于污泥预浓缩池对回流污泥进行浓缩, 水力停留时间为0.3-0.5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其特征在于回流污泥预浓缩池内对污泥进行筛选,其水力停留时间为0.3-0.5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回流污泥预浓缩工艺强化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其控制条件为:使污水全部进入从厌氧池进行磷释放,经氧化沟完成缺氧和好氧反应,再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出水直接排放,回流污泥进入预浓缩池浓缩后,进入预缺氧池进行内源反硝化反应,然后进入厌氧池开始新的循环;预缺氧池的名义水力停留时间为0.5h,厌氧池名义水力停留时间为2小时,氧化沟名义水力停留时间为14h,二沉池名义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回流污泥预浓缩池名义水力停留时间为0.5h,污泥回流比为50%-100%,氧化沟好氧段溶解氧为0.6mg/L--2.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920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