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置多品种、多相态废弃物的焚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17200.6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7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文柏鸣;高敏;蔡顺华;刘建;程宏伟;朱战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0 | 分类号: | F23G7/00;C04B7/2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詹永斌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置 品种 多相 废弃物 焚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弃物处理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规模日益增大,由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害之一,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也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和难题。现有一些废弃物处理工艺是利用水泥窑直接将各种废弃物进行焚烧由此处理废弃物:目前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的工艺装置多为处置单一品种的废弃物,少数能处置多种废弃物的工艺装置也是采用分散分别处置,主要采取在水泥煅烧系统中分散直接加入废弃物的方式,这种做法存在处置量小、分散设置、系统复杂、焚烧温度调节困难的问题,且直接焚烧的方法会对水泥生产原有焚烧设备的焚烧造成影响,进一步对水泥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如果多相态多品种的废弃物集中处置,因废弃物化学成分各异、物理性状不同、焚烧分解的条件也不同,同时还要求达到一定的处置规模,在处置废弃物的过程中且不能影响水泥煅烧的正常生产,常规水泥生产系统很难适应这种条件,因为对单一处置某种废弃物而言,物料性能较为单一,工艺系统及装备也较有针对性,而当废弃物品种繁多、相态复杂时,其技术难度就会大幅增加。因此现有技术急需一种装置,该套装置同时处置三种及以上多品种、多相态的废弃物,同时该装置还需流程结构合理,适应性强,来完成集成化处置的过程,以达到高效率、规模化、集成化、规范化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同时处置三种及以上多品种、多相态的废弃物(工业废渣、废液,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且流程结构合理,适应性强,能完成集成化处置的焚烧装置。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处置多品种、多相态废弃物的焚烧装置,包括焚烧炉炉体,所述炉体上部设有入料口,下部设有出料通道,其末端为出料口,所述入料口设有高温风口,所述炉体内入料口下方设有至少两级的台阶式堆料台,其最下一级堆料台之下为出料通道,每级堆料台上均设有能推动其上物料使其落入下一级堆料台或出料通道的推料装置。
上述方案中,含氧量充足的高温风进入炉内,既起到点燃物料作用,又保证了过剩空气量,对维持稳定燃烧提供了有利条件。物料进入炉体后落入堆料台,通过针对不同的落入物料以及其在炉内的焚烧情况,可以通过控制推料装置的推动速度变化及动作间隔时间调节控制物料在炉内反应、温度空间不同高度的各级堆料台的停留时间,以获得针对性的、充分、有效的焚烧,实现多品种、多相态的焚烧。同时,炉内阶梯形结构,可以利用湍流加强物料与空气的混合作用,以获得对多品种、多相态废弃物的更全面、充分的焚烧。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入料口旁还设有生料口。
上述方案中,生料口用于投入生料等物料进行降温,实现温度可控,避免焚烧炉内温度过高,同时还可用于与入料口进行分类进料。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入料口由加料口和膏状物料口组成,所述膏状物料口共用所述高温风口。作为优选方式,所述膏状物料口位于炉体顶部,所述加料口位于炉体侧壁。
上述方案中,针对不同物料分别设置入口,同时根据不同物料对反应氧环境、温度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入口位置,以获得更有针对性、更佳的焚烧效果。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加料口和生料口分置于高温风口两旁,且生料口位于出料通道上方。
上述方案中,根据进入物料的不同用途,同时根据不同物料对反应氧环境、温度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入口位置,以获得更有针对性、更佳的焚烧效果和温度控制效果。生料既起到降温作用,同时生料吸热后还可直接进入水泥煅烧系统的分解炉,起到原本需要单独进行的生料预热的作用,一举两得,有效节约能源。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炉体内还设有燃烧器。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燃烧器位于生料口旁。
上述方案中,燃烧器可补充燃料或喷入液态废弃物等,实现温度可控,又实现液态废弃物处理,合适的温度确保满足不同种类、相态废弃物的分解要求。
作为优选方式,还包括水泥煅烧系统的分解炉及与其相连的回转窑,所述出料口连通分解炉底部。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出料通道沿台阶式堆料台的台阶延伸方向斜向下倾斜。所述高温风为回转窑的三次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7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